一說到腫瘤,人們往往認為是一個現代疾病。
那么古人到底得不得腫瘤呢?
得了又是怎么治療呢?
看一看中醫藥書籍中關于腫瘤的記載。
公元前16-前11世紀,距離今天約3500年。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就有“瘤”的文字。這是目前發現記載腫瘤的最早文獻。
文言版《說文解字》解釋:瘤,腫也。從聽,留聲,是一個會意字。
《說文解字注》引《釋名》:瘤,流也,流聚而生腫也。
《周禮》有“瘍醫”的記載,“瘍醫掌腫瘍”,其所治療的疾病為“腫瘍”,包含有腫瘤類疾病。記載了內治與外治相結合的治療方法。
至今,日本、朝鮮仍將腫瘤稱之為“腫瘍”。
春秋戰國時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間成書的《黃帝內經》記載:瘤者,腫大也,瘤者留居也,腫大成塊,留居在一處而不消散者,為之瘤也。
《靈樞-刺節真邪》根據病變部位分類為筋瘤、腸瘤、骨瘤、脂瘤、氣瘤、肉瘤、膿瘤、血瘤。
書中所述“昔瘤、腸覃、石瘕、癥瘕、膈中、下膈、伏梁、馬刀”,與現代腫瘤的臨床表現極為類似。
病因為:“營衛不通”、“寒氣客氣于腸外與衛氣相搏”、“邪氣居其間”。
治療方法較多,比如“堅者消之、結者散之”等,尤其是整體觀及辨證論治的基本理論,以及“治未病”的思想,是指導后世診治腫瘤的準則。
先秦至漢代
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221年為先秦,公元前201年-公元220年為漢代。距今2200年左右。
代表作有《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
其中關于腫瘤治療的藥物和方子非常多,現代運用廣泛,以后會詳細介紹。。。
魏晉隋唐五代時期
晉代皇甫謐著《針灸甲乙經》,記載了針灸治療“噎膈、反胃”的內容。
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記述了治療甲狀腺腫瘤及其他腫瘤的資料,并用海藻“療頸下結囊……成就者”。到目前為止,海藻仍是治療甲狀腺腫瘤的常用藥物。并應用當時盛行的煉丹術,發明了“紅升丹、白降丹”,開創了化學藥物治療腫瘤的先河。
隋代巢元方著作《諸病源候論》論及腫瘤病因病機169條,對“癥攣、積聚、食噎、反胃、癭瘤”等有詳細論述,將噎膈分為氣、憂、食、勞、思五噎和憂、恚、氣、寒、熱五膈。
唐代《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首先對“瘤”進行分類,有“癭瘤、骨瘤、脂瘤、石瘤、肉瘤、膿瘤、血瘤”,應用蟲類藥物蜈蚣、全蝎、僵蠶治療腫瘤 。
特別是唐王燾《外臺秘要》用羊甲狀腺治療癭瘤,開創了內分泌治療腫瘤的先河。
宋金元
宋代東軒居士《衛濟寶書》首次有“喦”字出現。
《圣濟總錄》:瘤之為義,留置而不去也,氣血流行不失其常,則形體平和,無或余贅及郁結壅塞,則乘虛投隙,瘤所以生。
《嚴氏濟生方》有割治手術與藥物結合治療腫瘤的記載。
竇漢卿《瘡瘍經驗全書》對乳巖有細致的觀察。
宋·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將癭瘤系統分類。
李杲的《脾胃論》對后世扶正固本治療腫瘤有指導意義。
金元四大家的學術思想對后世的腫瘤治療有很大影響。如寒涼派的清熱解毒藥物,現代藥理研究有抗腫瘤作用
明清時期
正式用“癌”來描述惡性腫瘤,對腫瘤的病因有詳細的探討。
如《醫門法律》:“過飲滾酒,多成膈證”,
王肯堂認為“憂怒郁遏”是乳癌的發病原因,陳實功“唇巖……因食煎炒”所致,
申斗恒“癌發,四十歲以上”。
古人治療經驗多多,不一而足!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