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人體想象成一塊面包,那CT片就是把面包切片,一張一張的展示每片面包的樣子給你看。如果X光能幫助你看出這個面包是紅豆餡的,那CT就能幫助你看出這個面包哪里紅豆餡多,哪里紅豆餡少。
CT已經如此強大了,那如果醫生想看得更清楚還能怎么辦呢?那我們還可以明確身體里每個部位的代謝情況及所在部位的解剖情況。這就是我們本文的主角PET-CT了。
通過PET-CT醫生能看到什么?
PET-CT并不是CT的加強版,它更像是PET和CT的二合一多功能升級版。
單獨的PET也是一種檢查手段。
PET(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全稱是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
PET大致方法是,將某種物質,一般是生物生命代謝中必需的物質,如:葡萄糖、蛋白質、核酸、脂肪酸,標記上短壽命的放射性核素(如18F-FDG、11C-膽堿等),注入人體后,通過對于該物質在代謝中的聚集,來反映生命代謝活動的情況,從而達到診斷的目的。
這一招,對于腫瘤來說格外有效。 眾所周知,惡性腫瘤細胞是人體內的“強盜”,絕大多數惡性腫瘤細胞具有高代謝特點,特別是惡性腫瘤細胞的分裂增殖比正常細胞快,能量消耗相應增加,葡萄糖為組織細胞能量的主要來源之一,惡性腫瘤細胞的異常增殖需要葡萄糖的過度利用,因此惡性腫瘤攝取的葡萄糖遠遠高于其它正常組織。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將臨床最常用的顯像劑18F-FDG(氟脫氧葡萄糖)注入體內,顯像劑18F-FDG能反映體內葡萄糖利用狀況。
腫瘤細胞內可積聚大量18F-FDG,而且18F-FDG僅僅是葡萄糖類似物,腫瘤細胞攝取后不能進一步代謝,屬于“只進不拉”,更能在腫瘤細胞內明顯積聚了。這就像是給腫瘤部位重點標注了。
然后我們再通過CT的拍片技術,在顯示腫瘤活性的同時再顯示腫瘤的部位、形態、大小、數量及腫瘤內的放射性分布。這樣我們就知道了腫瘤的活性,也知道了腫瘤在哪里。
如何讀懂PET-CT報告?
說到這里,大家看到都很期待能看到自己的報告單了!下面就是一份PET-CT 報告,大家可以看出它與普通CT報告之間的不一樣嗎?
(圖片來源 百度)
除了看圖,我們當然也需要“認字”。
在一份檢查報告里,不僅有圖還有簡短的檢查描述。關于這段話,普通患者會感覺每個字都認識,但連在一起,組成的詞匯是什么意思就不知道了。下面我們選取一些有代表性的,為大家解答:
1、SUV—標準攝入值
SUV是“標準攝入值”的簡稱,是PET顯像中的定量分析參數。也是最關鍵的數據之一。
上一段我們說了,在惡性腫瘤組織中葡萄糖代謝旺盛,比之正常組織會攝取更多葡萄糖。那攝入的標準是什么呢?就是“SUV”。高于“SUV”就要引起我們注意。臨床通常取SUV值的大小來鑒別惡性腫瘤與良性病變,并提示腫瘤的惡性程度。SUV值越大,惡性程度越高。
一般SUV值>2.5多考慮為惡性,SUV值<2.0多考慮為良性,2.0-2.5之間為臨界范圍,炎癥病灶的SUV值多小于2.0。
但單憑這一個值并不足以判斷情況。不是SUV值高于某數值以后必然是惡性,低于某個數值必然是良性的。有些病灶,比如活動性結核、炎癥、膿腫,可能炎性反應比較大,也可能攝取很多顯像劑,讓SUV值很高,但它良性病變。因此我們還是要通過CT的形態學表現和SUV值綜合作出結論。
代謝增高——疑似有癌
PET-CT檢查它是通過注入體內的示蹤劑,用PET及CT顯影技術,對渾身各處進行顯影的。因此,當檢查報告中提及了“代謝增高”可能就代表有癌灶。 當然了,有些身體炎癥反應也可能導致“代謝增高” 。
肺部鈣化影
鈣化影——曾經受傷
鈣化影基本都是由于機體組織受損后,機化,鈣鹽沉積形成的。例如肺部的鈣化影就有可能表示你曾經得過肺結核。
不規則低密度腫塊——病變可能
人體組織結構的密度可歸納為三類:
高密度的有骨組織和鈣化灶等;
中等密度的:軟骨、本質器官、體內液體、肌肉、神經、結締組織等;低密度的;脂肪組織以及存在于呼吸道、腸胃道等部位的氣體等。
如果本應該低密度影的地方出現高密度的表達,就有病變的可能性。
PET-CT的準確性有多高?
很多人可能讀了報告也不放心,擔心檢查不到位或是有遺落。不過確實,單靠一張PET-CT我們很難保證萬無一失。
因為PET/CT并不是對所有腫瘤都擁有火眼金睛。它擅長發現的腫瘤往往是在“低本底”區域,如肺部、頭頸部、膽囊、肌肉骨骼區域等。這些地方猶如是一片黑暗的區域,PET就像一盞明燈,一旦點亮,就會非常顯眼。
而在一些“高本底”區域,如胃腸道、肝臟、膀胱等,猶如充滿陽光的房間,就算燈已經亮了,我們也很難辨別是否開著,即會存在漏診可能,特別是對于一些小的轉移灶。所以對于一些有轉移風險的患者,即便做了幾千塊錢的PET-CT,也可能需要再做個胃腸鏡之類的輔助檢查。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