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咨詢病例:
前言:我們病例分享中經常講,如果是肺結節隨訪有進展要當心;如果有血管進入要當心;如果有胸膜牽拉要當心……,但實際臨床工作中仍要綜合考慮評估,許多時候并不總是盯著某一個點來看問題。這也大概就是醫生與非醫務人員的區別。普通百姓也很容易通過學習來獲得部分影像或醫學知識,但真的應用到實踐中,卻總會與醫生仍有些不同。
今天我們分享的這個問診病例,其實是隨訪有所進展的,而且也有明顯血管進入,但我給出的意見卻仍不首先考慮肺癌,建議再觀察隨訪下。當然我的意見并不百分之百正確,但我想從風險高低角度來考慮,顯然應該也是可行的。
病史信息:
基本信息:
男 63歲。
主訴:
肺結節病。
現病史:
發病情況及診治經歷:臨床診斷肺結節病。 檢查方法: 平掃(l)部位:胸部;多平面重組 影像所見: 雙肺紋理清晰,氣管、支氣管通暢,未見狹窄或阻塞征。軸位及多平面重組示:右肺下葉后基底段胸膜下見不規則斑片灶,其內可見支氣管影,范圍約1.4cmX1.1cm×0.7cm。 雙肺胸膜下多發片絮影,以雙肺下葉為著。右肺中葉見不規則結節灶,大小約0.7cmX 0.6cm(肺窗薄層215),邊界清楚。雙肺多發實性小結節,大者位于右肺上葉前段支氣管 旁,直徑約0.5cm(肺窗薄層132),邊界尚清,密度均勻。
雙側胸膜不規則增厚。縱隔結 構清楚,未見占位病變,未見確切腫大淋巴結。心臟形態正常,心包未見增厚及積液。 診斷意見: 1、右肺后基底段胸膜下斑片灶,考慮炎性病變,請結合臨床必要時抗炎治療3個月或半 年復查。 2、雙肺胸膜下多發片絮影,炎性改變可能;右肺中葉結節灶;雙肺多發實性小結節;建議隨 訪。雙側胸膜不規則增厚。 3、縱隔未見確切腫大淋巴結。
曾就診醫院:
某省腫瘤醫院,某省級所在地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希望獲得的幫助:
請主任幫忙看一下CT報告和CT片,給一下意見。
影像展示與分析:
2022年影像:
病灶位于胸膜下,有明顯異常增粗血管進入,病灶邊緣顯糊,鄰近胸膜明顯增厚。
主病灶旁邊也有小的斑片狀影如黑色箭頭所示;主病灶處整體輪廓較清,大部分是磨玻璃密度如綠色箭頭所示,黃色箭頭示灶內有較多小空泡征,不致密;藍色箭頭示鄰近胸膜增厚。
黑色箭頭所示處胸膜也是增厚的;主病灶處胸膜增厚,陰影呈蜂窩狀,整體輪廓較清。
主病灶輪廓清,邊上胸膜有增厚。
上圖顯得主病灶與胸膜接觸的地方密度較高些,反而病灶處密度略低且散在,整體輪廓是較為清楚的。
2023年影像:
病灶顯得較為模糊。
血管似乎增多,灶內密度也有所增加。
血管進入明顯。
上圖見病灶以較寬的基底與胸壁接觸。胸膜增厚似乎較之前的不大明顯點(厚還是厚一點的)。
病灶邊緣顯糊,輪廓整體較清,收縮力不明顯。
影像印象:
這個病灶要說肯定是不惡性是說不來的,因為整體輪廓清,又有血管征,表現雖模糊但不光滑,關鍵是隨訪有所進展。但說它是惡性也有許多不符合的地方:首先就是不致密、感覺較為散在;其次瘤肺邊界欠清;再次胸膜異常增厚卻不是病灶的關系;另外附近區域有小的斑片,肯定不是考慮腫瘤的,那么主病灶也是同樣性質,而非腫瘤的可能性就大了些。
所以我覺得更符合炎性些。問題是隨訪進展這個不放心,那么會不會特殊類型的肺癌呢?粘液腺癌會不會這樣?這大概也有可能。但若決定要手術,應該再觀察隨訪下,待它更明顯更像一點再說。當然若能靶掃描下,會有更多細節信息提供。
我的意見:
我分別截圖了2022年與今年的片子,右下此灶是略有進展,但整體上感覺收縮力不明顯,灶內有點像蜂窩狀,雖然整體輪廓較清,但瘤肺邊界顯得有些模糊。加上鄰近其他部位也有胸膜下的間質性改變的影像,我個人覺得目前考慮惡性的依據仍不夠充分,若惡性,則也可能傾向粘液腺癌之類的可能性較大點。
反正進展不算厲害,如果考慮再過4-6個月復查(最好可能的話來杭州靶掃描)更為穩當點。當然此灶位置靠邊,若真有思想壓力,局部切了化驗既明確診斷兼具治療作用也是可行的,要看你自己如何考慮。意見供參考!
感悟:
肺結節的影像診斷,有時候病灶確實不夠典型,其實很難僅憑影像確定到底是什么性質,但我們通過前后的對比與影像細節的分析,至少能夠大致判斷風險高不高,能不能再隨訪觀察,抑或已經到了必該手術切除的程度。
這個是關鍵的問題,如果長期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的朋友也會發現,不管對于磨玻璃結節還是實性結節,這一理念在大部分病例分享中都有體現。因為說到底要不要干預取決于病灶對機體到底影響幾何!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