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在我國已成為一種慢性疾病。這不僅因為癌癥的發病率不斷上升,還因為現今有越來越多的治療手段,使得患者的生存時間逐漸延長。然而,當我們為癌癥患者能夠活得更長而慶幸時,我們也需要警惕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特別是涉及心腦血管問題。
歷經治療、復發的癌癥幸存者
手術室候診室里靜悄悄的,只有醫療器械發出清脆的碰撞聲。35歲的邁克爾躺在監視器和輸液器之間,平靜地等待輪到他接受心臟搭橋手術。心臟搭橋手術在心腦血管領域屬于一種重大手術,然而邁克爾不得不接受這個手術。
邁克爾是一位戰勝癌癥的幸存者。年輕的他已經不再畏懼大手術,因為他已經經歷了三次淋巴瘤的復發和治療。當他20歲的時候,他首次被診斷患有胸部淋巴瘤,最初通過化療取得了成功的治療效果。然而,兩年后淋巴瘤再次復發,他接受了進一步的放射治療。
經過5年時間,癌癥再次復發。他不得不接受骨髓移植來進行再次治療。目前,邁克爾的病情已經緩解,但他面臨著新的問題。兩條心臟主動脈嚴重狹窄,限制了心臟的血液供應,因此他不得不面對即將到來的心臟搭橋手術。
癌癥治療的心腦血管問題
研究證據顯示,癌癥幸存者患心臟病的風險較高,尤其隨著癌癥患者生存時間的延長和治療時長的增加,心臟疾病變得越來越常見。以澳大利亞為例,過去25年間,該國的癌癥存活率提高了18%,新確診的癌癥患者有70%的機會存活超過5年。
然而,在慶祝癌癥存活率提高的同時,也引發了其他問題,如心臟疾病。根據澳大利亞于2021年對3.2萬名癌癥幸存者進行的研究,心臟病是癌癥幸存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如果癌癥患者在癌癥發病后存活超過13年,這些病人死于心臟疾病的風險將超過死于癌癥的風險。
盡管對于70歲或80歲的癌癥患者而言,活10年已經是一種福氣,但對于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被診斷出癌癥的人來說,這是需要認真思考和權衡的問題。因此,一個新的學科逐漸嶄露頭角:心臟腫瘤學,這個學科專注在應對不斷增加的癌癥患者或幸存者所承受的心臟負擔。
根據最新方面的信息,癌癥治療期間或治療后,患者已開始接受心臟病專家的援助。心臟腫瘤學服務在北美和歐洲已得到廣泛應用,而澳大利亞也正快速發展這一領域。心臟腫瘤學主要為患者提供心臟保健服務,重點關注心臟疾病的預防。
現在您需要引起重視
關注癌度的用戶多數是病人或家屬,在咱們國家,能夠治療癌癥已經十分不易。然而,大家對心臟疾病的重視可能是相當不足的。來自澳大利亞的統計數據顯示,患有癌癥病史的人不太可能因為高血壓、高膽固醇和糖尿病等心臟疾病而接受治療。醫生認為一旦確診為癌癥,這些慢性疾病就不再是醫療保健的重點。重要的是采取各種治療措施,讓患者先活下來,至于后續的問題以后再解決。
然而,上面的邁克爾故事提醒我們要關注心腦血管疾病。戰勝癌癥是一項重大考驗,如果癌細胞被成功消滅,卻因治療引發的心臟病而不幸離世,我們歷經的種種艱辛又為何而付出呢?
癌度提醒大家要關注相關的檢查結果,并注重自己的飲食和運動鍛煉。在治療的早期階段,就應該關注治療對心腦血管系統的潛在危害,并通過輔助用藥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