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給我輸點白蛋白吧,我有些貧血”
“醫生,不能給我過分糾正貧血,否則營養都被腫瘤吸收了”
上邊的這些問題,不管其說法對否,都是腫瘤科醫生每一天都要面對的問題。如此,足可以說明貧血這一話題在腫瘤患者身上的普遍性,也是腫瘤科患者身上的經典話題。
說起貧血,它可是腫瘤患者最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臨床資料統計,約有50%腫瘤患者在疾病過程中可以出現貧血癥狀。至于疾病晚期,或者正在接受放化療的患者,其貧血的發生率更是可以高達90%以上,貧血嚴重影響的影響了腫瘤患者的生活質量、疾病的治療效果和臨床預后。
臨床上所謂的貧血,主要是指血液中血紅蛋白(Hb)的濃度過低,在我國,貧血的定義為成年男性血紅蛋白<120g/L,女性為<110g/L,也就是平時我們俗語所說的血色素低于12克、11克。血紅蛋白能與氧結合,運輸氧和二氧化碳,攜帶氧氣供給全身各器官,以維持人體組織、器官的正常功能。因此,當血紅蛋白低于正常水平的時候,身體的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等各個系統,就會出現相應的缺氧表現。
臨床上最為常見的體征就是皮膚、黏膜的蒼白,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沒有血色”。其實,貧血的癥狀也是多種多樣,包括頭痛、頭暈、耳鳴、暈厥、疲憊、注意力不集中、肌肉無力、心悸、氣短、食欲不振、惡心、腹脹、便秘、腹瀉、少尿、尿頻、月經紊亂等等,如此說來幾乎囊括了人體所有的系統,因此也極大的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當患者出現嚴重貧血時,其身體的營養狀況也較差,難以耐受各種抗腫瘤治療措施,即便是實施了抗腫瘤治療,也會大大的降低治療的療效,增加腫瘤進展的風險。
腫瘤患者發生貧血,或者說腫瘤患者中貧血發生率如此之高,主要與腫瘤疾病本身、溶血、骨髓浸潤、放化療等措施導致骨髓抑制、化療相關的消化道反應等有關。腫瘤的骨髓轉移可以導致造血功能抑制,還可以分泌細胞因子抑制造血功能。尤其是消化道腫瘤患者,由于食欲缺乏,營養成分攝入不足,會導致鐵、葉酸、維生素等造血原料嚴重缺乏,從而引起營養缺乏性貧血。
此外,腫瘤侵襲性生長也會出現慢性失血,最終導致缺鐵性貧血發生。至于腫瘤破裂出血引起的急性失血性貧血危害性更大。化療、放療、靶向治療所引發的骨髓抑制也是導致貧血的主要因素,尤其在多療程化療的患者,其消化道反應明顯,劇烈惡心嘔吐導致的營養攝入不足。
當腫瘤患者出現貧血時,家屬和患者本人往往會表現的很緊張,經常會咨詢是否可以采用紅棗、蟲草、靈芝、白蛋白、丙種球蛋白等來補血,補血會不會給腫瘤細胞帶來營養過于充足而導致腫瘤進展。其實擔心補充營養導致腫瘤進展是大可不必,白蛋白、丙種球蛋白等補血措施更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在疾病的診療過程中,沒有營養不良的腫瘤細胞,只有營養不良的患者。
那么,發生了貧血應該如何補血呢?
首先,需要明確貧血的原因。如果是腫瘤本身所致的貧血,則需要積極治療原發腫瘤,通過手術、放化療、靶向治療等手段,抑制腫瘤細胞,達到治療根本的效果。化療導致的骨髓抑制引發的貧血多數可以隨著化療結束,貧血也就逐漸改善,必要時也可給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藥物治療。嚴重貧血的時候,輸注紅細胞成分血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應急措施。
腫瘤患者的貧血多為慢性貧血,治療上很大程度還是靠“吃”。在平日飲食中,蔬果、水果與肉類的攝取應均衡,適當增加攝入含有造血原材料的食物,多選擇含鐵量高的食物,動物性食物包括動物血、動物肝臟、瘦肉、蛋類等;植物性食物包括芝麻、黃豆、黑木耳、芹菜等;水果包括桃、杏、葡萄干等。動物血、肉或內臟中的血紅素鐵吸收率高,而植物性食物中的離子鐵主要以鐵的化合物形式存在,常與胃腸內的植酸、草酸等結合成不溶化合物,吸收率僅為1%至3%,因此,貧血患者還是應該多攝入肉類食物。
不能只注重補鐵,還要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包括新鮮綠葉蔬菜和水果,如菠菜、獼猴桃、西紅柿、菠蘿等,以促進腸道內鐵的吸收。除了食物,還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通過服用鐵劑治療。此外,維生素B12是紅細胞發育中重要成分,可通過攝入動物肝腎、肉類等食物,或直接服用。
補血是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很快看到療效,綜合實施有效的措施,一般在2周后血紅蛋白即可以開始逐漸上升,恢復正常則至少需要2個月以上的時間。當血紅蛋白恢復到正常以后,這樣的維護措施不能立即停止,適當的攝入必要的營養素還要繼續進行,至少也要維持4-6個月時間,同時還要定期復查血常規評估血紅蛋白等狀況。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