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香的、喝辣的”這可是我國人民傳統生活中有肉吃、有酒喝的集中體現了,更是民間幸福生活的代名詞。但是,今天如果我告訴你,在這“吃香的”所指的豬肉、牛肉、羊肉等“紅肉”都屬于2A類致癌物的時候,你又會怎么想。你是不是有些懵圈了。
說起“紅肉”這個稱謂,它可是一個營養學上的名詞。紅肉又名紫血肉,指的是在烹飪前呈現岀紅色的肉,如豬肉、牛肉、羊肉、鹿肉、兔肉等等這些哺乳動物的肉。由于紅肉中含有很高的肌紅蛋白、飽和脂肪,這也是作為判斷是否為紅肉的標準。
與之相對應的,雞、鴨、鵝、火雞等鳥類,以及魚、爬行動物、兩棲動物、蝦蟹、牡蠣、蛤蜊等非哺乳動物的肉都不是紅肉,一般稱之為白肉。在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中,紅肉(攝入)儼然被列在2A類致癌物清單中。
在膳食中,動物脂肪主要是提供能量的。能量攝入過多也是引發肥胖、心血管疾病是主要問題。而飽和脂肪酸攝入過高是導致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的的最強因子。紅肉中因為含有很高的飽和脂肪,因此被營養學專家認為其飲食健康性略差。
紅肉的特點是肌肉纖維粗硬、脂肪含量較高,尤其是飽和脂肪酸含量高于白肉。其中豬肉的脂肪含量最高,羊肉次之,牛肉最低。即使是瘦肉中,脂肪依然有相當含量,例如豬瘦肉的脂肪含量為6.2%,羊瘦肉為3.9%,牛瘦肉為2.3%。這也是紅肉在結直腸癌、乳腺癌等腫瘤性疾病的發病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的原因。
腫瘤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紅肉還是引發結腸癌、乳腺癌等疾病風險的主要危險因素,也是引發前列腺疾病、前列腺癌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表明紅肉在結直腸癌的形成中起了很大作用。大量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早逝與食用紅肉有著密切的關聯。
每天吃一份約85克紅肉,早逝風險會增加13%,每天食用一份香腸或培根等加工類的紅肉制品,早逝風險將會增加20%。高溫下烹調的紅肉,尤其是煎紅肉可能會使得患前列腺癌的風險增加多達40%。因此,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建議公眾盡量不要吃加工肉制品,每周紅肉攝入量不要超過500克。
紅肉也有著他的優點所在。紅肉中富含有蛋白質、鐵、鋅、煙酸、維生素B12、硫胺素、核黃素和磷等成分。可以促進人的生長、發育,是重要的各種微量元素、營養元素的補充來源。我國營養學會推薦飽和脂肪酸的攝入占總能量的比例不得超過10%,故適量攝入紅肉是允許的,而且從烹飪的方法上說,強調的是科學烹調,盡量用蒸、煮、汆,而少用油煎、油炸方式。
對于紅肉,也有一些有意義得研究,如攝入紅肉太少的女性更容易罹患抑郁癥和焦慮癥等心理疾病。如此說來,紅肉具有預防女性發生抑郁和焦慮的作用。
在祖國得傳統醫學得角度上來說,豬肉等紅肉性寒,多食可助熱生痰、動風作濕。而母雞等白肉性平和,可以滋補腸胃、調整氣息,因此,白肉也是體弱多病的老年人補氣、養生的首選食品。總的來說,白肉比紅肉更適合那些易患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使用,這也是推薦老年人多吃低脂肪、低熱能的白肉,少吃脂肪含量高、供能多的紅肉得主要原因。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