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K-TKIs不良反應國際共識》
將普及廣大醫生和患者
2023年7月8日,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聯合北京市希思科臨床腫瘤學研究基金會共同主辦的“2023年中國臨床腫瘤學年度進展研討會(BOC)――暨Best of ASCO 2023 China”會議在美麗的“冰城”哈爾濱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親臨現場。
在大會期間,由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非小細胞肺癌專委會主任委員,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周彩存教授牽頭,來自全國腫瘤內科、胸外科、呼吸科等多學科的18名專家參與撰寫的《ALK-TKIs不良反應國際共識》(以下簡稱《共識》)發布會也在現場如火如荼地進行。
該《共識》成功發表在ESMO Open 國際期刊,旨在助力規范化管理ALK-TKIs引起的藥物毒性,提高ALK-TKIs不良反應臨床管理水平,助力進入患者慢病化管理時代。在《共識》發布之際,特此跟蹤報道,傳遞最新資訊。
圖1《ALK-TKIs不良反應國際共識》啟動儀式現場
周彩存教授開場致辭表示:“隨著研究的進展和政策惠顧,一、二、三代TKIs都被納入醫保目錄,藥物的可及性明顯增加。但ALK陽性病人治療周期長,幾乎所有TKIs用藥后都會產生不良反應且每種藥的不良反應譜不同,因此要求臨床醫生對不良反應管控得當,才能真正發揮出藥物的療效。
作為腫瘤領域臨床醫生,記錄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都非常重要,我們希望發揮療效的同時減少藥物對病人的傷害,管控藥物不良反應。希望所有病人將來享受藥物療效的同時,都能保證生存質量,這是我們制定《共識》的初衷。”
圖2 周彩存教授致辭
隨后,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周斐教授對本次《共識》發起及制定的背景進行發言:“本次《共識》主要聚焦TKIs不良反應的管理。由于ALK陽性患者接受ALK-TKIs時間長,出現不良反應比率高且多種ALK抑制劑的不良反應也不盡相同,因此不良反應的管理對患者、醫生都帶來很大的挑戰。基于這項難題,CSCO非小細胞肺癌專業委員會全體意識到需要撰寫一部共識幫助醫生更好管理患者,最后希望《共識》不僅僅是一篇文章,更能成為一個能幫助患者、醫生的利器。”
圖3 周斐教授發言
緊接著,華中科技大學協和醫院董曉榮教授帶來《共識》前沿解讀:“既往研究表明,ALK-TKIs 最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胃腸道紊亂、藥物性肝損傷、心血管功能障礙和貧血等。此外,其他值得關注的ALK-TKIs不良反應包括皮疹、高脂血癥、中樞神經系統毒性、間質性肺炎、視覺障礙等。臨床上,醫生應該對這些不良反應進行更多關注和積極處理,為患者長期治療保駕護航。”
圖4 董曉榮教授發言
ALK陽性患者進入長生存時代,
迭代ALK-TKIs研發助力臨床診療
在我國,肺癌占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首位,多數患者就診時已處于晚期,整體5年生存率不高。NSCLC占肺癌總體的80%-85%,其中3%-7%的NSCLC患者會發生ALK基因融合。既往ALESIA研究研究[1]顯示,針對“鉆石突變”,ALK抑制劑用于ALK陽性晚期NSCLC患者無進展生存期(PFS)達41.6個月,顯示出長期療效,已經讓ALK陽性患者進入慢病化時代。
浙江省腫瘤醫院范云教授表示:“到目前為止已有一、二、三代ALK抑制劑上市,用的最早的是一代藥物克唑替尼,還有以阿來替尼為代表的二代藥物,第三代藥物是洛拉替尼。而一代ALK抑制劑對腦部病灶的控制相對較弱,PFS也較短,所以目前一線治療選擇用藥偏向于二、三代ALK-TKIs。”
圖5 范云教授發言
隨著治療藥物的豐富,ALK陽性患者正在進入慢病管理的時代,因此在患者一線用藥時應慎重選擇,同時需要兼顧療效和安全性。“既往談到晚期肺癌,幾乎都是談癌色變。現在例如像阿來替尼,5年生存率達66.4%,讓晚期肺癌患者實現了慢病化管理。”河南省腫瘤醫院馬智勇教授補充道,“所謂慢病化,區別于疾病的治愈,這類患者通常需要長期用藥,往往合并其他疾病,所以能否接受長期用藥是至關重要的。這也意味著藥物的安全性情況決定患者能否長期服用,相關藥物不良反應在患者藥物選擇上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
圖6 馬智勇教授發言
《共識》將助力臨床規范化管理不良反應,
為患者長期獲益保駕護航
ALK-TKIs因其作用長效,后期患者會產生藥物不良反應(ADRs),甚至嚴重的藥物毒性會導致需要調整劑量甚至停止治療。該《共識》作為針對ALK-TKIs藥物不良反應的管理共識,將助力臨床更有效、更規范管理ALK-TKIs導致的ADRs,有助于提升臨床醫師管理水平,為肺癌患者謀求更長的生存獲益時間。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從患者的角度,《共識》的發布,也提供機會讓患者更為了解自己服用藥物的副作用特點,在出現副作用時能及時應對并適時就醫。在他們與肺癌長期共存的過程中,患者只有對藥物副作用具備理性的認知,才能保證治療的依從性,也能和醫生一起,盡最大努力來提高生活質量。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王立峰教授表示:“從臨床醫生的角度來看,《共識》的發布激動人心。現如今,涌現出越來越多針對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療新手段,其終極目標只有兩點,第一,不斷延長患者生存時間,第二,延長患者生存時間的同時改善生活質量。幸運的是,基于目前研究的理想數據,有望實現ALK陽性患者通過合理全程管理獲得理想的長生存。在長期服藥過程中把控好藥物副作用,提高患者的依從性,這是此次《共識》發布的重要目的。”
圖7 王立峰教授發言
對于醫生在臨床實踐中處理ALK-TKIs引起的特殊不良反應相應措施,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姚煜教授表示:“臨床上大約有40%接受洛拉替尼治療的NSCLC患者會出現中樞神經系統(CNS)不良反應,包括癲癇的發作、意識的影響和認知功能的障礙。當患者出現這些反應時,應當及時為患者進行等級評估,對于I級或II級不良反應,可以通過減量或停藥直至恢復至基線。中樞神經系統不良反應需要通過醫生做多種鑒別,排除其它原因最終確診是藥物所引起,早期發現、早期減量、對癥處理,方能讓患者繼續使用藥物。”
圖8 姚煜教授發言
推動《共識》基層宣教,
助力未來ALK規范化診療
隨著越來越多的ALK-TKIs獲批進入臨床,不良反應的規范化管理變得越來越重要,也在臨床實踐中更具有挑戰性。而《共識》的發布如同利刃出鞘,打破以往對不良反應的認知,推動ALK陽性患者慢病化管理。
湖南省腫瘤醫院楊農教授表示:“臨床診療過程中,選擇用藥時需要兼顧療效、安全性、耐藥后可以選擇的方案,還有患者意愿等因素來綜合決策。所以我認為未來規范化管理中國ALK-TKIs不良反應應該更加關注醫生教育相關項目,讓《共識》真正下基層,走進基層醫院。目前國內許多地級市醫院接受信息相對較慢,讓更多基層醫生真正學習并在臨床中運用,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共識發布會結束前,針對未來在ALK領域的展望,吉林省腫瘤醫院程穎教授重磅壓軸總結道:“ALK通路藥物研發和EGFR藥物的研發并不一致。目前在國內已獲批的ALK-TKIs在研究設計中進行了跟化療或一代藥物進行對比,而缺乏二、三代之間的橫向比較,所以未來如何排兵布陣是重要的探索方向。同時,雖然針對ALK通路相關的耐藥機制進行了探索,但還遠遠不夠,如何通過藥物互換來克服一、二、三代TKIs引起的耐藥問題,還有待解決。目前臨床會采用放療、抗血管生成、化療藥物與ALK-TKIs相結合的方式來克服耐藥。而ALK陽性腫瘤屬于“冷腫瘤”,目前免疫治療的研究進展較少,因此ALK領域未來還有很多路要走。”
圖9 程穎教授發言
感謝所有參與《共識》編撰的專家: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周斐教授、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楊云鵬教授、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張力教授、吉林省腫瘤醫院程穎教授、上海市胸科醫院韓寶惠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盧鈾教授、天津市腫瘤醫院王長利教授、山東省腫瘤醫院王哲海教授、湖南省腫瘤醫院楊農教授、浙江省腫瘤醫院范云教授、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王立峰教授、河南省腫瘤醫院馬智勇教授、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張蘭軍教授、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姚煜教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趙軍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協和醫院董曉榮教授、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朱波教授、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周彩存教授(按照論文發表作者排序)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