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醫院來講,創新平臺載體是實現科研提升、技術突破的“基石”,也是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底座”。省腫瘤醫院大力推進創新平臺建設,加快推動創新要素、資源集聚。
2022年9月29日,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河南醫院揭牌暨國家腫瘤區域醫療中心一期工程開工儀式,在鄭州舉行。河南推進國家腫瘤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又往前邁出一大步。
我省和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共建國家腫瘤區域醫療中心,是貫徹黨中央關于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決策部署的具體行動,是加快健康河南建設的一件大事,也是滿足億萬河南人民健康需求的重大民生工程。它將立足河南、服務中原、輻射華中,力爭打造全國區域醫療服務的“高地”和“樣本”,助推河南醫療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
幾個月來,國家腫瘤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有序推進、穩步前行。省級層面,成立理事會,省領導牽頭,做好通盤設計和安排部署。院級層面,建立完善工作機制,項目建設有計劃、嚴要求、抓落實。
學科層面,以國家腫瘤區域醫療中心疑難危重病種與核心技術“兩個清單”為重點,省腫瘤醫院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在學科層面深入開展合作,實行臨床雙主任制。放療科、放射科、婦科、頭頸甲狀腺外科、超聲醫學科、分子病理科、營養科、檢驗科……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的科主任或正高級職稱專家,兼任省腫瘤醫院相應科室學科帶頭人,在人才培養、科研創新、技術能力、學科建設等方面深入交流,全方位提高省腫瘤醫院的學科實力。
省域層面,主要以“雙域計劃”“蒲公英計劃”為載體,大力推進腫瘤專科醫聯體建設。省腫瘤醫院于2017年啟動“雙域計劃”,通過與縣級醫院建立合作關系,將優質醫療資源送到基層群眾身邊,助力分級診療制度落地。
截至目前,“雙域計劃”覆蓋省內外縣級醫院70余家,將2萬多名患者留在了基層,使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大病不出縣”帶來的便利。
“蒲公英計劃”,則由省腫瘤醫院青年專家組成博士團,定期到醫聯體所屬縣級醫院,開展MDT會診、學科座談、手術指導,將先進的診療理念、技術手段像蒲公英種子一樣,在中原大地上傳播擴散,惠及基層群眾。
2018年以來,省腫瘤醫院先后成立省級以上實驗平臺22個。現擁有國家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范中心1個、PQCC全國示范實驗室1個、臨床醫學研究中心1個、省重點實驗室2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國際聯合實驗室8個、工程研究中心16個。同時,整合建設新的臨床病理中心,擴建中心實驗室、中美腫瘤生物樣本中心,打造醫療、科研、預防平臺,加強與中美(河南)荷美爾腫瘤研究院的對接合作,就河南省常見高發腫瘤建立科研平臺,開展聯合攻關,為醫院轉型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引育人才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科研進步的背后,必須有實力雄厚、結構合理的人才團隊保障。
制訂并實施“伴飛計劃”,以“國家隊”、國內一流團隊為對照標桿、學習榜樣,朝著從伴飛到齊飛、從跟跑到并跑奮力邁進——最近幾年來,河南省腫瘤醫院借此建設一批臨床專科,帶出一批骨干人才,填補一批技術空白,取得一批科研成果,進一步縮小與國內頂級醫院的差距,逐步成為掌握核心競爭力、具有學術話語權、引領學科發展先進方向的龍頭力量。
2018年,李兵從中國科技大學博士畢業后,加入省腫瘤醫院放療科。由于研究方向的差異和臨床工作的繁忙,他曾苦于找不到研究方向。2020年,他被醫院派往香港理工大學,開展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學習人工智能技術及其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學習歸來后,不到兩年的時間里,他先后獲批兩項省部級課題、登記4項軟件著作權,申報了4項發明專利。
李兵的成長,得益于醫院支持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的政策項目,也是省腫瘤醫院創新管理模式、跑出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加速度的一個縮影。
“自國家腫瘤區域醫療中心創建工作啟動以來,醫院對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為迫切,加快發展的愿望比以往任何階段都更為強烈。”河南省腫瘤醫院黨委書記、院長張建功說。
“伴飛計劃”有著清晰明確的“施工圖”——分為“立標、對標、達標、創標”四個階段,按照“學科間結對子,成熟一個,簽約一個”的原則,分層次、分步驟、分階段,與條件符合的學科團隊、醫療機構、研究院所合作交流,實現價值共創,構建院內、院外一流學科梯隊相互促進的學科建設發展格局。
張建功認為,與以往的“請進來、走出去”培養模式相比,“伴飛計劃”是各學科在醫院頂層設計、統籌規劃下,致力營造建設系統性、持續性、共贏性的學科發展生態圈,避免以往交流培養模式的點狀散發、無序、臨時性等特點,而是一種突出目標導向、多方互利,形成以感情為基礎、協議為保障、結果為激勵的管理閉環。所以,“伴飛計劃”是不斷迭代升級、持續賦能學科發展的“請進來、走出去”。
近年來,在省級層面戰略布局下,醫院先后與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學科層面,臨床醫技科室在做好調研基礎上,與國內一流專業團隊建立合作交流長效機制,“伴飛”過程中,全院職能部室從制度、渠道、經費、硬件等方面予以支持,全院一盤棋,打好配套組合拳。
截至目前,全院32個臨床醫技學科,與39個頂尖醫療專業團隊在醫療技術、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科管理等方面深度交流合作。據統計,2020—2022年度,各學科進行線上及線下“伴飛”交流1158次,醫院到“領飛團隊”單位進修合計70人次,參加“領飛學科”舉辦的短期培訓236人次,學習引進新技術、新項目59項。
近年來,省腫瘤醫院著力加強科研人才隊伍建設,2018年以來,當選國家級學會主任委員3人,國家級學會副主任委員23人,省級學會主任委員12人。國家衛生健康委有特殊貢獻青年專家2人,省科技創新杰出人才1人,省高校科技創新人才1人。先后有11人入選中原英才計劃(含中原名醫4人、中原領軍人才4人、中原青年拔尖人才3人)。2022年獲批河南省中青年衛生健康科技創新人才14人,獲批人數位居全省第二。
以OMC(Objective目標、Measure量化、Cooperation協同)管理體系為依托,以對標一流、轉型發展為導向,省腫瘤醫院一方面積極孕育科技創新的“種子”,另一方面探索管理創新、模式創新,豐厚支撐創新的“土壤”,科研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血液科周可樹主任帶領團隊,全程參與并推動澤布替尼獲得FDA批準在美國上市,成為我國首個獲得FDA突破性療法認定并在美國獲批的本土研發抗癌新藥,創下我國新藥出海“零的突破”,并在全球多項適應證的拓展中作出突出貢獻。
乳腺科副主任閆敏帶領團隊開展前瞻性臨床研究,為乳腺癌專業患者的臨床治療帶來了新的啟示。
血液科主任魏旭東帶領團隊,開展的注冊類細胞治療臨床試驗,已于今年4月接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核查并順利通過,成為我院首個接受核查的細胞治療臨床試驗。
疾控辦主任張韶凱帶領團隊,牽頭開展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全國多中心臨床試驗。試劑盒于2023年6月獲批上市,是我國國內唯一通過大規模前瞻性臨床試驗驗證的宮頸癌篩查產品,也是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審批的中國宮頸癌篩查第一證……
2022年,省腫瘤醫院位列“全國GCP機構藥物臨床試驗量值排行榜”總榜第八名,腫瘤醫院榜第四名,全省第一名。榮獲2022年中國生物醫藥產業鏈創新風云榜“最佳臨床試驗醫療機構金馬獎”,且是河南唯一一家獲評單位。這標志著省腫瘤醫院藥物臨床研究的數量和質量,均居全國前列。
翻開醫院科研創新的答卷,亮點紛呈、成績斐然:
01
0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屢創佳績。2018以來,共獲批自然基金科研項目55項,2021年入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復旦排行榜百強,2022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獲批數量位居全省醫療衛生機構第二名。
03
省內科研核心競爭力全面提升。2018年以來,共獲批省部級科研項目243項,其中河南省科技攻關項目170項,省部共建項目73項,省中醫藥研發專項13項;獲批市廳級科研項目205項,其中,河南省醫學科技計劃聯合共建項目187項,河南省教育廳項目15項,鄭州市科技局項目3項。連續5年河南省科技廳重點研發與推廣專項立項數量及立項率位居全省省直醫療衛生機構第一。
04
科研成果獎破冰前行。2018年以來,共榮獲河南省科技進步獎27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11項、三等獎14項。獲得河南省社科成果二等獎1項。榮獲河南省醫療衛生系統第一項省技術發明二等獎和省專利三等獎。榮獲中國抗癌協會科技二等獎1項,填補醫院國家行業協會成果獎空白。
05
科研論文數量質量突飛猛進。2018年以來共發表論文2925篇,其中SCI論文964篇、中華論文819篇、中文核心論文790篇,SCI單篇最高影響因子59.102分。連續4年在鄭州大學ESI學科發展分析報告中,收錄論文他引次數及貢獻度,位居鄭州大學各衛生二級機構第2位,在2020年USNews世界大學排名中,鄭州大學腫瘤學專業進入學科排名200強,位列全球第180名。
06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