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炎癥性息肉而言,臨床上可以不給予任何的處理,應用藥物治療即可,炎癥性息肉也可以表現出很好的治療效果。即便如此,在臨床實際診療過程中,多數情況下的炎癥性息肉還是會被直接切除的,畢竟其診斷的時間會因為病理學檢查而晚于臨床實踐的。
確定為腺瘤性息肉的患者,按照息肉的大小和病人情況,都需要再一次擇期施行內鏡下切除治療的。這里所說的擇期,主要是指在首次檢查后的三月到半年時間內的短期內完成處理,不宜延時過久。至于那些有癌變可能或者已經發生癌變的息肉,那就是需要馬上進行治療,剩下的事情就是要腸鏡下切除還是需要借助外科手術手段進行切除的問題了,這樣的計劃和具體實施的方式則最好由醫生根據你的具體時間情況來評估。
對于腸息肉來說,其發生的過程也是一個與年齡直接相關的疾病。臨床統計表明,息肉的高發年齡一般是50歲以后,近年來,腸癌患者年輕化趨勢較為明顯,尤其是對于三十多歲、具有家族腫瘤病史,或者是具有家族性遺傳性息肉病的人群來說。在35-49歲的人群中,腸息肉的陽性檢出率約為10%-30%。對于超過50歲的人群來說,息肉的陽性檢出率可以高達30%-67%。這就是說,對于年齡超過50歲以上的人群來說,幾乎一半人群的腸道里都被埋上了一個定時炸彈。
面對著這樣的情況,實施定期的腸鏡檢查也許就是最為實際處理模式了。臨床統計學研究表明,從腸息肉逐漸轉變成為腸癌,這期間的過程至少需要5-15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平均下來也是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這樣算下來,臨床上一般在50-55歲以后就成了結直腸癌的疾病高發年齡段,對于結直腸癌的疾病前處理時間也就是在癌變之前進行就可以了。
當我們再面對著“是否需要實施腸鏡檢查”“什么時間進行腸鏡檢查”“檢查出來了腸息肉該如何處理”等這些臨床診療中最常見、最實際的問題的時侯,還是那句話,我們首先需要進行一個腸鏡檢查,判定腸息肉的具體性質,并給予他最為適宜的處理原則,有了這樣的依據,自然就免除了查出腸息肉以后而產生的恐慌了。
根據國人腸息肉疾病的流行病學特點,年齡到了40歲左右就需要實施一次高質量、規范的腸鏡檢查。對于那些具有消化道腫瘤疾病家族史、體型肥胖、久坐不愛運動、鍛煉、喜好吃燒烤、熏制、肥膩食物、具有煙酒嗜好等的高危人群,更要有必要將腸鏡的檢查再向前提前到35歲左右。對于腸鏡檢查的選擇應該是放在第一位的,如果實在不能做,或者是不想做腸鏡檢查的時侯,也可以事前先做一個糞便的腫瘤篩查檢測,再根據具體的檢查結果來確定初篩結果后的診療措施。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