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幽門螺旋桿菌(Hp),這可真的是一個神奇的小家伙。自1983年開始,人們首次從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檢組織中分離出Hp以來,它就成了目前已知道的,能夠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的一種微生物。
然而,這個被稱為“幽菌(幽君)”的小家伙在與人類共伍的時候并沒有表現出對人類友好的行為。近些年來,大量的基礎與臨床研究表明,Hp感染會明顯增加人們消化不良癥狀,導致各種胃腸道疾病的發生,尤其是顯著增加胃癌、胃黏膜相關性淋巴瘤的發生風險。與之同時,人們也逐漸找到了Hp誘發胃部腫瘤發生的多種致病機制。
正因為如此,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中,初步將Hp列入了一類致癌物。2021年12月,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所屬的美國毒理研究所公布的第15版致癌物報告中,Hp被美國列為“明確致癌物”,正是因為這樣的結果,使得我們終于認清了Hp這個小家伙真的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幽君”,而是一個胃內的“惡狼”。
現實生活中,Hp在我們的生活中幾乎普遍存在,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的Hp感染率至少在50%以上,甚至有預估其感染率為60%-70%左右。由于Hp是目前發現的唯一可以在胃內高胃酸濃度環境中生存的細菌,它可以通過自身的代謝、生存特點而生產出特殊的尿素酶,如此釋放出一些堿性物質,如氨類等中和胃酸,如此制造出適合自身生存的環境。
也正因為如此,胃內的堿性物質以及Hp的不斷繁殖會對胃的內環境以及胃壁結構造成破壞,這也是導致患者出現慢性胃炎癥狀,進一步發展下去,還會導致胃壁糜爛病變出現胃潰瘍,甚至是發生胃部惡性腫瘤。而臨床研究發現,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等疾病均與Hp感染直接有關,Hp感染也會增加消化性潰瘍的發生率。
在日常生活中,Hp感染會導致一系列的輕重不等、變化各異的臨床癥狀。如胃部不適、疼痛,可以表現為胃部的絞痛、燒灼樣痛,或者伴有燒心、反酸等不適反應,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出現進餐后胃部疼痛,這往往提示有胃部糜爛、潰瘍等可能。
腹脹也是Hp感染的常見反應,以腹部脹滿為主要表現,或者出現食欲欠佳,沒胃口等消化不良癥狀。部分患者還會出現頻繁地打嗝、噯氣等胃動力不足表現。這也是為什么目前很多前往消化內科就診的患者,都需要首先實施Hp檢測的主要原因。
在臨床腫瘤學的研究中,Hp感染是導致胃部癌變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目前研究也提示,這種具有致癌效應的Hp可能是一種特定的Hp菌株,并非是所有的Hp菌株都會導致胃部惡性腫瘤的發生。
而且從感染了Hp開始到發生局部胃炎、再到胃潰瘍、直到胃部惡性腫瘤的發生也是一個極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一般來說,總體上需要大約十余年以上的時間。在這樣漫長的時間里,任何一個時間點上實施有效的抗Hp治療,都可以如同踩剎車一樣及時避免胃部疾病,甚至是胃部發生的可能。
對于Hp感染后的治療,臨床上強調規范化、專業化治療,尤其是對于那些具有臨床癥狀的患者,或者是檢查出已經具有胃部潰瘍,且具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的患者,則更加需要接受正規、完善的專科治療。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藥物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四聯療法,即一種抑制胃酸藥物、一種胃黏膜保護劑、兩種以上抗生素的治療。
雖然治療藥物和方法比較明確,對于患者來說也切不可照方抓藥、擅自用藥、自以為是,更不能自行中斷治療,這樣的危害性會極大的增加Hp耐藥性的發生,這也為未來的治療增大了治療難度。與之對應,也要避免不正確的判斷,以免發生過度醫療或延誤病情等發生。
在日常生活中,Hp的治療與預防也是同等重要的,由于Hp主要是經口傳播,因此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也是預防疾病的主要內容,如注意飲食衛生,減少生冷飲食,加強食物的清潔消毒,餐具的清潔消毒。在飲食過程中避免聚餐,鼓勵分餐制、使用公筷、避免口嚼食物喂養小兒等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