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衛生組織 (WHO)將甜味劑阿斯巴甜列為了“二級致癌物”。
截圖自世衛組織官網
說到阿斯巴甜,大家可能覺得離自己很遙遠,但如果提到無糖可樂、0卡糖,那就瞬間貼近生活了。阿斯巴甜是我們常用的0卡糖中的一種,廣泛用于各種食品和飲料產品中,已經有幾十年歷史了。它的甜度很高,大約是蔗糖的200倍,如果想要達到蔗糖的甜度,只需使用蔗糖的1/200,這其中的熱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目前使用阿斯巴甜的包括可口可樂零度、可口可樂纖維+、雪碧纖維+、芬達零卡,百事可樂旗下的百事可樂零度、百事輕怡可樂,瑪氏旗下箭牌的部分無糖口香糖、薄荷糖等等。
那隨著阿斯巴甜被權威機構認定為可能致癌,這些零食飲料都需要忌口了嗎?
這也未必。
今天,借著這個機會我們也想向大家科普下致癌物的等級與概念。
首先來做道題,以下哪些東西您覺得屬于“一類致癌物”:
A.木屑
B.紫外線輻射
C.乙肝病毒
D.酒精飲料
E.三聚氰胺
F. 加工過的肉類(攝入)
正確答案是A、B、C、D和F。
但很多人首先都會把木屑和加工過的肉類排除,甚至還會把酒精飲料和紫外線輻射排除掉。雖然覺得這幾樣東西“不好”,但它們在日常生活中實在太常見了,幾乎無法避免,如果都歸為“一類致癌物”,那是不是人人都離得癌不遠了?
但實際并不是這樣。 一類致癌物與二類、三類、四類致癌物,并不是以‘毒性’來劃分的。而是以致癌的‘確定性’來劃分的。如果一樣東西明確了是會致癌的,那不論毒性多小,它都是一類致癌物。
致癌物的評級
一類致癌物是指有證據明確表明對人類致癌的物質。常見的有酒精、香煙、檳榔、加工肉制品(香腸、腌肉)、黃曲霉毒素、乙肝病毒等。這類東西能避免就盡量避免。
二類致癌物是指在動物實驗中明確致癌,但人類接觸了是否致癌,證據尚不明確的物質。也就是說,還不一定致癌。另外,二類致癌物中還有細分:
- 2A 類致癌物——是可能性較高致癌的物質。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充分的致癌性證據。對人體雖有理論上的致癌性,但實驗性的證據有限。
- 2B 類致癌物——是可能性較低致癌的物質。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的致癌性證據尚不充分,對人體的致癌性的證據更有限。所以2B 類致癌物可以理解成和致癌有一丟丟可能的關系,但這主要是對科學家的后續研究有意義,對普通人可以當做不知道。
三類致癌物是指動物和人類研究中致癌證據都不充分的物質或是在動物實驗證據充分,但人類研究中則明確無致癌作用。因此三類致癌物并不常被我們提及。
四類致癌物——幾乎不可能致癌。
圖片來源:網絡
與我們印象中不同,致癌物并不會像毒藥那樣“見血封喉”,也不會像細菌病毒一樣 “一觸即發”。它提升的是患癌“概率”,而對人的影響是長年累月的。
——比如說一個人今天抽了10支煙,甚至是100支煙都不可能在明天就因此得肺癌。但如果一個人每天抽10支煙,長年累月下來罹患癌癥特別是肺癌的風險就會比同齡人高出很多。
tips:曾經有研究表明,吸煙人群的肺癌發病率比不吸煙者高10~20倍,其中男性吸煙者患肺癌的幾率是不吸煙者的23倍。但即便是患癌風險飆升20倍,也不完全等同于百分百致癌。因此,也會讓我們看到些幸存者偏差:某某抽煙喝酒一輩子,照樣活到90多。
在一類致癌物中,也有毒性高低之分。例如煙酒、檳榔對人的致癌性較強,二紫外線照射等對人的致癌性較弱。為此我們可以根據致癌的風險性進行判斷后適當避免。例如烈日下盡量做好防曬,香腸臘肉不要餐餐都吃,但抽煙喝酒就要能戒就戒。
2B 類致癌物的阿斯巴甜
那話題接著回到被判定為2B 類致癌物的阿斯巴甜——目前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引用了人類致癌性的“有限證據”,將阿斯巴甜歸類為可能對人類致癌。但糧食及農業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也重申了每日可接受攝入量為40毫克/公斤體重。而且該報告還強調,一個人每天的攝入量在這個限度內是安全的。
這也就是說,以常規飲料的含糖量計算,一個體重7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至少需要消耗9-14罐標準裝的含阿斯巴甜的飲料或以上才有可能出現致癌風險。如果只是平時偶爾想喝上一兩罐,依舊能放心大膽地享受它,沒必要過分擔心致癌的問題。
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臨床營養師劉雪梅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們不必恐慌,致癌物的評級并不等同于其風險程度,很多常見食品成分都被列為致癌物,但我們仍可正常消費。”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