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腫瘤患者都苦惱過發熱的問題,有人是反復高燒,有人是持續性的低燒無法徹底治療,今天我們就來講講腫瘤患者發熱的常見原因、特點和應對方法,以及一些關于發熱的常見誤區。
腫瘤患者的發燒分哪幾種?該如何判斷?
一、腫瘤本身導致的發熱
有些腫瘤患者會出現與感染無關的發熱,這種發熱稱為腫瘤熱,是由于腫瘤細胞本身或其代謝產物對機體產生刺激而引起的。腫瘤細胞會釋放一些內源性致熱源,如腫瘤壞死因子、白細胞介素等,從而引起發熱。此外,癌細胞生長過快,導致血液供應不能滿足腫瘤內部所需,導致腫瘤組織中心相對缺血、缺氧從而壞死、液化了。在壞死液化的過程中腫瘤釋放出致熱物質,從而使患者的體溫升高。這類發熱在病情發展擴散時特別容易發生。對于一些患者,發熱甚至可能是惡性腫瘤的首發癥狀。
腫瘤本身導致的發熱常有以下幾個特點:
·最常見于原發性肝癌、惡性淋巴瘤、急性白血病和腎癌患者,也可以發生在進展期的許多實體瘤中。
·發熱多為中度發熱,多數患者體溫在38℃左右,不會超過40℃。可持續數日或數周,應用抗生素或激素類藥物通常無效,但應用抗腫瘤藥物可使體溫下降。
·白細胞計數通常正常或偏低,血沉加快。
·發熱多見于午后或夜間,發熱前患者往往不會覺得冷,反而會覺得煩躁。
二、感染導致的發熱
感染是腫瘤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發熱的常見原因之一。腫瘤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使得機體易于受到細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侵襲,從而引起感染。感染可以發生在任何部位,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皮膚和軟組織等。感染性發熱是一種危急的情況,需要及時進行感染源的查找和感染性指標的檢測,以及合理的抗感染治療。
感染性發熱有以下幾個特點:
·多為高熱,體溫可高于39℃以上,24小時內溫差達1℃以上,體溫最低時仍高于正常水平。多見于午后或夜間,發熱時明顯伴畏寒、寒戰、心動過速、可有低血壓或休克等感染性表現。
·白細胞計數通常增高或降低,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或降低,血沉加快。
·抗生素治療效果明顯,一般在用藥后24~48小時內體溫下降。
·可能伴有相應部位的局部體征或其他系統表現,如咳嗽、咳痰、腹瀉、尿頻、尿急、尿痛、皮膚紅腫等。
三、抗腫瘤治療導致的發熱
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免疫治療等多種治療都可能導致機體產生應激反應而引起發熱。
抗腫瘤治療導致的發熱常見表現如下:
·手術后的發燒通常與手術創傷、失血、輸血或術后感染等有關。手術后第一天至第三天為創傷性發熱,體溫一般不超過38.5℃,無需特殊處理,只需注意傷口的清潔和愈合。如果發熱持續超過三天或體溫超過39℃,則應考慮術后感染的可能,及時進行細菌培養和抗生素治療。
·放療后發生的發熱多與放射性損傷或放射性反應有關。放射性損傷是指放射線對正常組織的直接損傷,如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腸炎等。放射性反應是指放射線對腫瘤組織的殺傷作用,導致腫瘤壞死、溶解和釋放致熱物質。這些發熱一般在放療開始后一周內出現,持續時間不長,可用退熱藥或解熱貼進行對癥處理。
·化療后發生的發熱多與藥物本身的毒副作用或骨髓抑制有關。一些藥物本身的毒副作用會直接引起發熱,如白消安、環磷酰胺等。這種發熱一般在用藥后數小時內出現,持續時間不長,可用退熱藥進行對癥處理。而化療骨髓移植導致的白細胞減少,免疫力下降使患者容易感染、發燒。這需要及時進行血液培養和廣譜抗生素治療。
·免疫治療后的發燒多與免疫刺激或免疫相關反應有關。通常是因為藥物讓我們的免疫系統對自身組織產生過度的免疫反應。這種發熱一般在用藥后數天至數周內出現,持續時間較長,可伴有其他器官的功能障礙,如皮疹、肝損傷、肺炎、甲狀腺炎等。需要及時進行免疫相關反應的評估和治療,通常需要使用皮質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劑。
腫瘤患者發熱時的應對方法
當腫瘤患者出現發熱時,應該及時就醫,查明具體是哪種發熱原因,并根據醫囑進行相應的治療。在居家期間,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來緩解發熱:
·物理降溫:如果體溫超過38.5℃,可以先嘗試用冷毛巾或冰袋敷在額頭、腋窩等部位,或者用溫水擦拭身體。注意不要用酒精或冰水擦拭,以免刺激皮膚或引起血管收縮。
·藥物降溫:如果體溫超過39℃或者持續不退,可以根據醫囑服用退熱藥物,如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注意不要隨意更換或混合使用退熱藥物,并且不要超過推薦劑量和用藥時間。如果發熱持續超過3天或者體溫超過40℃,應立即就醫。
補充水分和營養:發熱時身體會消耗更多的水分和能量,因此要多喝水或淡鹽水,每天至少3000毫升(約10杯水),以補充流失的水分和電解質,同時也有利于排出體內的毒素。另外,也要多吃一些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如牛奶、雞蛋、豆漿、粥、湯等,以增強體質和抵抗力。
Tips:腎功能或心功能不好的人要注意飲水量,不要超過3000毫升。
·穿著適宜的衣服:發熱時應穿著寬松、棉質、通風的衣服,以利于排汗和散熱。不要蓋太厚的被子或穿太多的衣服,以免造成捂熱或中暑。
·加強病情觀察:發熱時應定時測量體溫,一般每天測量4次,高熱時建議每4小時測量一次。此外,還要注意發熱的伴隨癥狀,如是否有頭痛、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瀉、尿少等。如果出現任何異常或不適,應及時通知醫生或就醫。
關于發熱的常見誤區
很多人對發熱有一些錯誤的認識和做法,也可能會延誤治療或加重病情。這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
·誤區一:
發燒是一種病。事實上,發燒不是病,只是疾病的一個癥狀,引起發燒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是感染性疾病,從普通的感冒到嚴重的膿毒血癥,都可能會導致發燒。吃退燒藥只是把體溫降下來,并不意味著病就好了。
·誤區二:
發熱都是有害的。事實上,并不是這樣!實際上,發燒并不都是對身體有害的。發燒會啟動身體免疫系統,是身體的保護機制之一,普通發燒(37.8~40℃)可以抵抗體內感染。但是,如果體溫太高(比如超過40℃),那么增強免疫的效果就會轉為限制免疫,這時發燒不僅會讓病原體難受,也會讓人體的各種細胞難受。
·誤區三:
一發燒就要趕緊吃退燒藥。事實上,退熱藥治標不治本,可能掩蓋病情,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要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變化。吃退熱藥的目的不是讓體溫正常,而是減輕發熱帶來的不適。同時,要注意不同的退熱藥不要隨意互用并用,退熱藥也不可自行增加使用次數或增加劑量,用藥時間不要超過3天。
·誤區四:
發燒不用藥不會退燒。事實上,很多上呼吸道的疾病大多以病毒感染多見,大多是自愈性疾病,病程過了體溫也會正常,嚴重細菌感染時,需要由醫生根據病情決定是否使用抗生素。
·誤區五:
吃了發燒藥體溫應該馬上正常,否則就是沒用對藥。事實上,退燒藥起效一般需要半小時到一個小時,起效后體溫一般可以下降1~1.5℃,通常是不會直接降到正常體溫的。且退燒藥持續時間為4~8小時,藥效過了體溫可能會再度升高。
·誤區六:
發燒會燒壞腦子。事實上,人體的體溫是受下丘腦的體溫中樞控制,一般很少會超過41℃,所以不會燒壞腦子。發燒后腦子出問題有可能是腦膜炎引起的發燒,導致問題的原因是腦膜炎而不是發燒本身。體溫超過41℃多半是中暑或者是捂熱導致無法散熱。
·誤區七:
體溫越高,病情越重。事實上,并非如此。對于成年患者來說,發熱程度和個體反應的強弱有關,如老年人可能僅有低熱。
·誤區八:
發熱出一身汗就好了。這一點并沒有科學依據!剛發燒時(體溫上升期)需要注意保暖,而當體溫升高后,強行蓋被子捂出汗等行為很容易導致身體散熱不好,嚴重時甚至導致脫水。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