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劉子平(深圳市羅湖區人民醫院腫瘤內科規培生)
曾奕菲(深圳市羅湖區人民醫院腫瘤內科)
大家想想自己是否會有這樣的困惑。
面對著滿桌子的珍饈美味,卻毫無食欲,吃了幾口就感覺飽了。
與周圍人說話時被嫌棄有“口臭”……
當你被這些癥狀困擾時,是否考慮過這可能真的不是挑食的問題,也不是口腔衛生搞得不好,而他的真正原因卻可能是幽門螺旋桿菌惹的禍?
幽門螺旋桿菌,已被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為1類致癌物,而且還是大魔頭“胃癌”的忠實小弟。在我國,盡管各個地區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調查數值有著明顯的差異,但是,總體平均感染率高達59%的結果還是相當高的,也就是相當于平均每兩個人中就有一個人被感染幽門螺桿菌,而且幽門螺旋桿菌常常呈現出“一人中招,全家感染”的特點。
說起幽門螺旋桿菌的這些特點,這主要還是跟我國人民的飲食習慣直接相關的。咱們中國人喜歡熱鬧、吃飯時熱情、生怕人家說你照顧不周,于是乎我們習慣于做一大桌飯菜吃圍餐形式、較少使用分餐的公筷、幫助客人、晚輩夾菜也是一種待客之道,有些家長甚至會嚼完食物后再喂給孩子……于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幽門螺旋桿菌就是借助著公用餐具這樣的一個主要傳染途徑在餐桌上傳播開了。也就是就餐時筷子接觸到感染者的唾液后再沾染食物,僅僅這一簡單過程細菌就已經被傳播了。
其次,在感染者的糞便中也會帶有幽門螺旋桿菌,如果食物或者水源被糞便污染,細菌也會因此被傳播出去。另外,親人、情人之間的親吻,也是傳染幽門螺旋桿菌的重要途徑。如此說來,在上述這些原因中,口–口途徑、糞–口途徑還是最為主要的途徑。如果一個人被感染,那么與其曾有過共同進餐史的人群都可能被感染,與之相對的分餐、應用公筷、公勺進餐、注意食物衛生、飯前便后及時洗手都是避免感染幽門螺桿菌的重要方式。
幽門螺桿菌的高感染率除了與日常的傳播途徑有關以外,生存能力頑強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研究表明,幽門螺旋桿菌是目前唯一一個能夠在胃液強酸環境中生存的細菌,這可是堪稱細菌中的“小強”。更為關鍵的是,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后,大多數人幾乎沒有任何的不適癥狀,往往對于感染問題渾然不覺。如果感染者在此前就存在胃部基礎疾病,如胃炎、胃潰瘍等,那么胃部的不適癥狀就會有所表現,甚至部分患者還會出現比較明顯的反應。
其中,最為明顯的臨床癥狀就是出現納差、胃部不適、惡心、反酸、燒心、口臭、厭食、胃痛等。一般在臨床上,只有實施了徹底的幽門螺桿菌根治以后,相關的臨床癥狀才可能減輕或者完全消除。此外,更為關鍵的是,還要切斷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播途徑,停止這樣的細菌“禍害”給身邊的最親近的家人、朋友。更為重要的是,消除幽門螺旋桿菌還能夠降低胃炎、消化性潰瘍、甚至胃癌發生的概率。
說了這么多,那該如何檢測幽門螺桿菌呢?目前臨床上最常用方法是碳13、碳14的呼氣試驗。這樣的檢查方法非常簡單易行,一般需要在空腹或餐后2小時進行,吃完藥品后吹口氣就能完成。另外的方法還有抽血檢測幽門螺旋桿菌抗體及通過糞便檢測幽門螺旋桿菌抗原。如果檢測結果為“陽性”,那就意味著已經感染了幽門螺桿菌。
問題又來了,確診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后,到底需不需要治療呢?其實這個問題目前尚有一定爭議,主要是要綜合考慮患者具體的癥狀、治療獲益和治療風險。不過,目前醫學界比較達成一致的共識認為,如果患者已經存在一些與幽門螺旋桿菌相關的疾病,比如消化性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等,或者存在胃癌家族史的,這里人群是需要行積極根除治療的。目前我國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推薦四聯療法,即鉍劑、質子泵抑制劑以及兩種抗菌藥物共四種藥物聯合治療,療程為14天。根除治療成功之后再次感染的風險會明顯下降。當然、民間也有一些偏方聲稱可以根治幽門螺桿菌,如吃大蒜、生姜等“神仙大招”,目前看來都無明確的臨床證據,對于你來說,也就是聽聽、笑笑而已。對正常人來說,對幽門螺桿菌的治療也是利大于弊,如果已經檢查確認感染,也不用太過擔心。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幽門螺桿菌的防治應以家庭為單位進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糾正不良飲食習慣。倡導分餐制飲食,使用公筷公勺,家長們做到不親吻孩子的嘴巴、不口對口喂養小孩。定期進行規律體檢,如果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進行家庭集體篩查。
新的一年到了,希望大家養成良好的衛生飲食習慣,胃里無菌,吃嘛嘛香,健康成長每一天!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