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肺癌患者沒有適宜的腫瘤組織可以做基因檢測,能盲吃靶向藥物嗎?”
“大夫,既然中國人里靶向治療藥物的有效率那么高,基因檢測的費用是不是就可以省了?”
說到了肺癌的靶向藥物治療,大家自然會想到通過口服一顆小小的靶向治療藥片,就可以使得肺癌患者免受化療、放療之苦,又可以獲得超出傳統治療有效率的突破性治療效果,而且治療不良反應較低,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然而,在選擇靶向藥物治療之前,規范的技術操作就是要實施腫瘤組織的病理學活檢,并進行具有針對性的驅動基因檢測。只有那些具有明確的驅動基因檢測陽性或者突變的肺癌患者,才可以選擇對應的、具有針對性的靶向藥物進行治療。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真實的世界中,臨床診療中遇到的實際情況卻不總是這樣。
遇到那些明確診斷為非小細胞肺癌,卻一時無法再獲取到適宜的腫瘤組織進行驅動基因檢測的患者,此時需要為口服靶向藥物治療尋求依據則顯得明顯有些尷尬了。此外,對于部分患者來說,當其身體狀態較差,無法等待過久的基因檢測時間的時候,此時盲吃靶向藥物也是一種與時間賽跑的機會。
在另外一些人的小算盤中,目前的一代靶向治療藥物已經便宜到了所謂的“白菜價”,與之相對的靶向藥物驅動基因檢測卻還是有些小貴,如此,在他們的算盤中,花費驅動基因檢測的費用都可以抵得上2個月治療藥物費用了。再加上EGFR基因突變在以國人為代表的東亞人群中表現出來的高突變性,這樣也就使得很多人有了計劃盲試靶向藥物的想法。
除了上述這些因素以外,由于國人中EGFR基因突變的幾率過高,再加上靶向治療藥物對于EGFR基因突變患者具有著七成以上的有效率,這樣就使得約半數左右的肺癌患者可以從靶向治療藥物中獲益。再加上在部分基因檢測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些檢測錯誤的概率,以及臨床上諸多盲試成功的案例。這也使得盲試對于患者及其家屬具有了巨大的誘惑。
即便真實的世界中具有著這樣、那樣的情況,但是,在臨床上我們依舊不是很推薦患者和患者家屬實施隨意的靶向藥物盲試。尤其是目前基因檢測,尤其是二代測序的準確度越來越高,與幾年、十幾年前的檢測技術已經完全不能相比。再加上目前可用實施靶向治療藥物的靶點也是越來越多。即便是EGFR基因檢測結果為陰性,其他的一些少見的、罕見的驅動基因靶點的被發現,依舊具有可以提供具有針對性藥物選擇的機會。如此情況下,采用盲試的方法顯然就顯得有些顧此失彼了。
隨著基礎與臨床應用研究的不斷深入,再加上靶向治療藥物的豐富與發展。目前,在肺癌治療領域中,可供臨床選擇使用的靶向藥物已經達到了幾十種,靶向藥物治療已經成為肺癌診療的新方向、熱點和重點。隨之而來的就是人們對于肺癌的認識也發生了改變,肺癌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一種腫瘤疾病,而是一組具有不同基因類型特點的疾病的總和。如此就更加突出了對腫瘤患者實施基因檢測的必要性。
這樣說來,腫瘤組織的基因檢測當為首選。對于那些實在無法實施組織病理學檢測的患者,必要的情況下實施液體活檢,即血液學檢測也是一個被逼無奈的選擇模式。至于說到盲試,這也是可以有的,只是需要更加的謹慎選擇。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