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拉松的賽場上,他是其中平凡的一員,若是知道他的故事,你就會被他的頑強和堅韌所征服。他就是賀明。
2016年賀明被查出了肺癌晚期,這個5年存活率最低的癌癥,醫生告知賀明他的生命最多只剩3個月。
53歲的賀明和其他患者一樣,從震驚、到接受、 再到開始化療、放療、吃藥……經過一系列的療程,病情總算穩定,但賀明的身體仍非常糟糕。他不甘心就這么向命運低頭,于是他開始從散步、爬山、徒步逐步開始參加體育鍛煉。通過運動,賀明感覺自己的身體變得輕松,似乎一起都有好轉的跡象。
2017年受到鼓勵的賀明,參加了第一場半程馬拉松,2小時17分,這個晚期肺癌患者,仍需靠著藥物穩定病情,卻能夠以這樣的成績完成了自己首場賽事。
從2017年到2020年,賀明完成了一場又一場人生的挑戰。在他離世的時候,他已經完成了61場馬拉松。雖然最終賀明以為身體每況愈下,終究在2020年的春天畫下了生命的句點。
但不可否認,原本被判刑只能活3個月的他,用自己堅持跑步,將生命延續了整整4年。正如他自己所說: “生命的長度我控制不了,生命的寬度可以很好地去把握。”
癌癥是人類所面臨的最強的“疾病”之一,隨著抗癌技術的不斷進步,癌癥漸漸走向可控慢性疾病的趨勢。運動不僅可以防癌,對于癌癥患者而言,也是很好的輔助治療。
一、研究證實:運動降低結直腸癌的風險
結直腸癌是常見的癌癥之一,有研究顯示結直腸癌的發病與肥胖呈正相關。而最近,有證據顯示,體育活動(PA)的增加對應著結直腸癌患病風險的降低。該研究以孟德爾隨機(MR)研究,通過遺傳學方法測量,確定了加強預防結直腸癌,應促進人群的PA發展,無論身體脂肪狀態如何,都對降低患癌風險有益。
早前,美國癌癥中心也發表過一篇涉及144萬人的大數據分析,證實長期鍛煉的人,可以至少降低13種癌癥發病的風險。
這篇文章整合了很多早期研究數據,調研了歐美144萬人的自我報告每日運動量,運動數據從1987年到2004年,對比了26種癌癥數據,發現長期鍛煉,可降低食管腺癌的發生風險42%,肝癌風險的27%,肺癌風險的26%。
二、為什么運動能防癌?
大量的真實的數據告訴我們,適量的運動可防癌抗癌,且助益于提高癌癥患者的健康水平。為何運動有這么“神奇”的效果呢?
- 1、運動可產生熱量。研究發現運動時肌肉產生的熱量比常態增加10——15倍,人的體溫會驟然上升,而癌細胞最怕“熱”,它的耐熱性遠遠低于正常細胞,處于弱勢的癌細胞更容易被免疫細胞攻擊。
- 2、運動可增加吸氧量。運動時,人體所需要的的氧氣增加至每分鐘100升以上,是正常狀態下的幾百倍,氣體的頻繁交換,可使一些致癌物質排出體外。
- 3、運動可增加免疫細胞。運動可刺激體內某些激素的分泌,加快骨髓生成白細胞的速度,增加吞噬細胞的能力。
三、化療病人運動還能抗癌
中國人講究“靜養”,許多癌癥患者經歷過放療、化療,身體本就孱弱,很多患者不愿動,也不敢動。甚至陷入“一動癌細胞就擴散”的誤區。
美國運動科學學院朱為模院士表示,在癌癥的康復治療上,靜養是絕對錯誤的。有氧運動量較高的人,罹患癌癥和老年癡呆等癌癥的風險都低。
澳大利亞也有研究表明,接受化療者如能堅持運動,治療效果更好,藥物殺傷癌細胞也更加精準。在澳大利亞患者一般都會在化療前進行20分鐘的運動,療效均有顯著提高。
澳大利亞羅伯特·牛頓教授表示,癌癥患者不可逃避運動,但運動也要對癥下藥,需要有氧和無氧相結合。無氧訓練可增加肌肉量,肌肉越多,脂肪越少,副作用也越小。有氧運動則可以促進產生的內啡肽,這是一種能增強愉悅感的激素,可提升身心機能。
三、癌癥患者應該如何鍛煉?
適量的運動可輔助癌癥患者治療,但運動也要建立在“量力而行”的基礎上。
- 不要超負荷運動
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腫瘤科歐陽學農主任表示,不少腫癌患者在確診后,選擇通過運動來提高提高免疫力。但實際上,運動需參考腫瘤病人的生活方式、身高體重、年齡、日常消耗、個人體質等,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選擇適合自身的鍛煉項目和強度。
對于腫瘤患者而言,運動一定不要超過負荷。即運動時呼吸困難、頭暈目眩、大汗淋漓、心跳得像要蹦出來一樣,運動過后全身沉重得不想再挪步,那一定是運動過度了。過量的運動反而會使臟器缺氧,鍛煉變得有害無益。
- 循序漸進
防癌運動并不在于運動量有多大,而是貴在堅持。一開始就選擇強運動,反而會讓本就不喜歡運動的人更加討厭運動。運動的過程一定要講究循序漸進,先從運動強度小的開始入手,每次30分鐘左右,每周5次。等身體適應強度后,再逐漸增加運動量。
- 不同的腫瘤患者選擇不同的運動
選擇運動的類型,也需要根據腫瘤患者所患的癌癥來確定。肺癌病人,可以通過吹氣球鍛煉腹式呼吸,增強肺部功能;骨癌患者,可能涉及截肢手術,應以恢復運動功能運動為主。胃癌、腸癌,則以改善消化功能的運動為主。
- 不同階段的運動需求也有所不同
在不同階段,癌癥患者的運動需求各不相同。在治療和恢復期,應采取低強度運動,如拉伸、慢走;在恢復后的無疾病或或疾病穩定器,應選擇增加肌肉力量的運動,減輕疲勞、改善心血管功能。對于晚期癌癥病人,則應以個體營養和身體能力來選擇適合的運動。
根據有關數據統計目前,僅有10%的癌癥患者會在治療期間同時保持身體活動量達到推薦水平。因此在癌癥患者中積極開展身體鍛煉任重而道遠。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動動手指轉發出去,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清風計劃##謠零零計劃##關注她健康#
參考資料:
[1]《哪種運動防癌效果最好》.健康時報.2015-05-04
[2]《化療病人一定要運動 運動才是最佳抗癌藥》.央廣網.2019-09-03
[3]《美國癌癥學會指南丨癌癥患者應該怎樣運動?》.轉化醫學網 .2017-04-16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