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體檢拿到報告單之后,發現身體某個部位長了“息肉”,都會擔心會不會癌變,是不是腫瘤的征兆。其實,息肉是一種由于慢性炎癥刺激或者機械性摩擦導致的增生物,簡單點說,就是多長了一個“肉疙瘩”或者“贅生物”。
身體哪些部位容易長息肉?
息肉主要生長在人體空腔臟器由黏膜覆蓋的內表面上,常見的生長位置有鼻腔、聲帶、胃腸、膽囊、子宮、膀胱等,根據不同生長部位命名,比如“鼻息肉”“胃息肉”“腸息肉”“子宮息肉”“膽囊息肉”“膀胱息肉”等。
某個部位長了單個的息肉叫“單發性息肉”,兩個以及兩個以上的叫“多發性息肉”。根據息肉的性質,又可分為增生性、炎癥性、腺瘤性、錯構瘤和其他類型。
息肉發生癌變的“幾率”多大?
門診曾接觸過一位50多歲的女性患者,因為便血1個月,擔心是腸癌,來醫院做腸鏡檢查,發現只是乙狀腸息肉,由于息肉超過1厘米,我們建議手術切除。術后病理顯示為腺瘤性息肉,叮囑按時復查。但一直沒放在心上,也沒有定期來隨訪,直到3年后,再次出現便血來到醫院,才發現已經出現了癌變。
很多人覺得息肉不會發生癌變,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息肉屬于良性腫瘤,可并不代表息肉不會癌變。息肉轉變為癌,大約需要5-15年甚至數十年。良性的息肉占大多數,一般對身體的影響不大。惡性息肉只占少數,比如大腸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發展為大腸癌的可能性很高,腺瘤的癌變率約為1.5%~10%,有85%以上的大腸癌是由大腸息肉發展而來的。
息肉是否癌變,以及癌變的幾率多大,與多種因素有關,如病理類型、年齡、息肉的形狀、位置和大小、生長速度等。一般來說,鼻息肉癌變的風險小,短期內生長比越快的息肉則癌變可能性較大。息肉的體積越大,癌變率越高,其中,腺瘤性息肉直徑1-2厘米,癌變率約10%,而直徑超過2厘米,癌變幾率大約為50%。從息肉類型的角度看,遺傳性的息肉和多發性息肉癌變的幾率更大,增生性和炎癥性息肉一般不會癌變。
以下幾種類型的息肉,建議盡早切除
息肉是否需要切除,要綜合考慮息肉的類型,發展程度以及患者個人體質等情況。如果存在以下幾種,癌變的概率比較高,建議盡早切除。
1、短期內生長迅速,且直徑大小超過2厘米的息肉,而且體積越大的息肉,癌變的風險越大,應及時切除;
2、具有遺傳傾向的息肉,比如家族性結腸息肉,也容易發生癌變;
3、組織學上屬于腺瘤型的息肉,轉變為癌癥的風險非常高,建議盡早切除;
4、形態不好如基底較寬、表面糜爛、潰瘍和絨毛較多的息肉,更容易癌變,也可以考慮手術切除;
5、多發性息肉比單發性息肉癌變的幾率更高,息肉的數量越多,癌變的風險越大;
6、年齡超過50歲的患者,息肉癌變率明顯升高。
息肉的問題可大可小,發現息肉之后,可以通過鼻鏡、喉鏡、膀胱鏡、食道鏡、胃鏡、膽道鏡、結腸鏡等檢查,及時發現,聽取醫生意見,如果不需要手術切除,則定期隨訪觀察,千萬別把小病拖成大病。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