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肝癌的發病率一直很高,據統計,每年新增肝癌病例占全世界新增病例的一半以上。肝癌是一種起源于肝臟上皮或間葉組織的惡性腫瘤,致病因素包括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等)、肝硬化、其他慢性慢病、酗酒、食用霉變食物等。
出現這幾種癥狀,可能是肝癌
由于肝臟有很強的代償能力,大部分早期肝癌患者的肝功能是正常的,由于基本沒有明顯癥狀,又不具有特異性,患者可能會表現為腹脹、消化不良、消瘦、乏力等輕微癥狀,但很容易被忽視,或誤診為良性的消化道疾病。
1、疼痛(包括肝區疼痛)
肝區疼痛是肝癌的典型癥狀之一,位于右肋部或劍突下的位置,疼痛性質多為持續性隱痛、鈍痛或者刺痛,少數患者表現為牽涉痛,夜間或者勞累后加重。臨床上,部分左葉肝癌的患者,疼痛區域在中上腹,有時被誤診為胃病而延誤治療。還有少部分患者表現為右肩疼痛,易被誤診為肩周炎。
另外,肝癌轉移也會導致其他部位也會引起疼痛,比如轉移到肺部可出現胸痛,轉移到骨骼可出現骨痛,轉移到腦部可出現頭暈頭痛。到了肝癌晚期,患者還可能出現全身性的癌痛。
2、消化道癥狀
臨床上,有近4成的肝癌病人被診斷為“胃病”,由于肝功能受損會導致腸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患者會出現上腹飽脹、食欲減退、惡心、厭油膩、噯氣、消化不良、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癥狀,也屬于肝癌的癥狀,尤其是食欲減退和腹脹最為常見。
3、上腹部包塊
肝癌患者因為肝腫大,右上腹可以摸到包塊,質地比較硬,表面不平整,有逐漸增大的趨勢。隨著病情的發展,上腹部可摸到巨大的腫,伴有黃疸、腹水、嘔血、昏迷等表現,則說明肝癌可能已經中晚期,甚至出現了轉移。
4、出血傾向
表要表現為嘔血、吐血、黑便、牙齦出血、皮下淤斑等,主要是由于肝功能、凝血功能異常導致的。其中,消化道出血尤其兇險,是肝癌患者走向死亡的主要并發癥之一。
5、不明原因發熱
肝癌患者有益抵抗力低下,容易出現感染的癥狀。肝癌患者容易出現不明原因的不規則性發熱,多在37.5-38度之間,很少會達到39度以上,使用抗生素治療也無效。
6、腹水
腹水是肝癌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患者腹部膨出,看起來像個“大肚子”。出現腹水主要是由于肝癌導致肝功能受損,導致白蛋白合成減少,細胞內的水液向外流失而形成。
7、黃疸
由于肝細胞損害,肝癌腫塊壓迫膽管導致出現黃疸,表現為皮膚發黃、黑球發黃以及尿黃的癥狀,大約有三分之一的肝癌患者會出現黃疸,尤其是晚期肝癌。
8、消瘦乏力
癌癥患者都會表現為消瘦乏力的癥狀,肝癌也不例外。由于消化功能紊亂、營養吸收障礙,導致身體需要的能量供應不足,患者可出現不明原因的消瘦和體重下降(段期內下降10公斤),發展到了晚期,還可能會出現嚴重的惡病質。
此外,如果出現全身關節酸痛、下肢水腫、面色晦暗、皮膚瘙癢、肝掌、蜘蛛痣等癥狀,都可能是肝癌的“信號”。
肝癌早發現早診斷的方法
首先,觀察癥狀和體征,了解清楚自己是否有疑似肝癌的癥狀;其次,要清楚自己是不是屬于肝癌的高危人群,或者有高危風險行為,比如有肝癌家族史、病毒性肝炎攜帶者、有肝硬化以及其他慢性肝病史、吸煙酗酒、食用霉變食物等,建議高危人群定期做防癌篩查。
1、血清甲胎蛋白(AFP)測定
正常人血清中的甲胎蛋白的含量不到20微克/升,肝臟出現癌變,會導致甲胎蛋白進行性升高。所以,如果懷疑肝癌,除了要做基本的肝功能檢查,同時還要做血清甲胎蛋白(AFP)測定,ALT降低或正常,AFP不斷升高,則可能是肝癌,需要進一步做影像學檢查。
2、肝膽B超
肝膽B超是肝癌篩查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發現肝臟內的占位性病變,早期發現直徑小的肝癌。如果超聲顯示肝有實質性占位,結合甲胎蛋白升高的情況,綜合分析肝癌的可能性。
3、CT和磁共振成像掃描
利用X光透視原理,由上而下、層層顯示,能夠準確診斷出腫瘤位置及數目,病灶檢出率可在90%以上,可以結合其他檢查進行綜合分析判斷。
雖然肝癌很可怕,預后也比較差,但是只要早發現早診斷,可以做到長期生存,建議肝癌的高危人群,每六個月就去醫院做一次相關肝癌篩查。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