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經過局部手術以及全身性的治療,腫瘤能被消滅,但是癌細胞不一定會完全被清除。癌癥在治療后,某些部位潛藏的病灶和微小的轉移病灶,有可能隨時“卷土重來”,出現復發和轉移。所以,癌癥結束治療并不意味著萬事大吉,患者還必須進行長期的隨訪和復查。
定期隨訪是預防癌癥復發的重要手段,對癌癥患者非常重要。臨床上,經常遇到腫瘤患者問,“醫生,我現在治療都做完了,還會再復發嗎?”這個問題,其實醫生也無法預測。為了預防復發,我們通常會要求患者定期隨訪復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腫瘤患者定期隨訪的目的
1、檢查是否有復發的情況
比如原發部位的腫瘤有沒有復發,或者病灶有沒有轉移到其他部位。
2、預防第二原發癌的發生
癌癥患者是患另一種癌癥的危險人群,有部分患者會出現“重復癌”,患上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癌癥,長期的定期隨訪,可以幫助提前發現第二原發癌的苗頭。
3、及時發現腫瘤本身或腫瘤治療引起的持續性問題
腫瘤本身以及腫瘤治療會引起持續性的問題,使患者的工作、學習、生活和社交等方面的能力受到影響。定期隨訪可以幫助評價軀體和心理的影響,如果出現問題,可以及時干預。
4、讓患者得到正確的康復指導
腫瘤患者堅持定期隨訪,可以從營養飲食、運動鍛煉、心理輔導等方面,得到專業的康復指導。
多久進行一次隨訪復查?
腫瘤患者需要多久進行一次隨訪復查,這個要看病人的具體情況。隨訪的頻率與腫瘤的類型、接受的治療以及患者的身體狀態有關。
治療后的兩年內是癌癥復發的高峰期,隨著時間的推移,復發轉移的風險逐漸降低,治療前期,也就是2年內,醫生會建議隨訪復發的頻率高一些,后面慢慢減少。一般來說,腫瘤患者結束治療后,前兩年大約每3-4月隨訪一次,后三年大約每年復查1-2次,五年之后,可以每年隨訪一次。
當然,具體的隨訪時間,應該遵從主管醫生的建議,醫生會幫助患者制定合適的隨訪計劃。切忌隨意放棄隨訪,或者延長隨訪的時間。提前復查,或者隨訪檢查頻繁一點,也是沒有必要的,對預后基本沒有影響。
隨訪的檢查項目有哪些?
每位腫瘤患者的病情不盡相同,需要所的隨訪檢查項目也不一樣,復查也有個性化。腫瘤患者首先需要必要的自我檢查,比如腫瘤復發或轉移征象的任何癥狀和體征,近期有沒有出現疼痛或者消瘦乏力、大小便困難、食欲下降、失眠抑郁等情況,都可以告訴隨訪的醫生。
1、常規必查的項目
血常規:包括紅細胞、白細胞以及血小板等基礎指標,可以幫助判斷身體的一些基本情況。
血生化:幫助提示血糖、血脂、肝功能、腎功能以及機體電解質和代謝狀況。
2、腫瘤標志物
包括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125、糖類抗原153、糖類抗原19-9、糖類抗原724、CYFRA21-1、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鱗狀細胞抗原SCC,可以了解不同癌癥的病情變化,動態觀察腫瘤標志物的數值,及早發現問題。
3、影像學檢查
超聲檢查:多用于腹部主要臟器和甲狀腺、乳腺等部位,可以了解各個臟器的形態、是否有積液、實性占位等。
CT和核磁:CT在腫瘤診斷和復查運用得比較多,適合做一些實性、占位性的檢查,如果懷疑病灶轉移到腦部、肝部等,都可以做CT來排除。核磁適合做一些含水量較高的組織的檢查,比如關節、神經系統、等器官,對于鑒別感染、炎癥、腫瘤有一定的優勢。
核醫學檢查:包括骨掃描、PET-CT等,其中,骨掃描可以發現骨轉移和監測病情變化,如果懷疑骨轉移可以做,PET-CT進行全身檢查,具有優勢。
4、其他檢查
比如內窺鏡(腸鏡和胃鏡等),能幫助消化道腫瘤患者發現異常。
嚴格來說,腫瘤患者有生之年,都應該定期隨訪觀察,具體的隨訪方案可以由醫生進行個性化定制。腫瘤患者也要隨時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千萬不要讓腫瘤隨訪變成“走過場”,如果出現了異常癥狀,比如疼痛、腫塊或者其他不適,一定要記得及早去醫院就診。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