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的一對夫婦,94歲的Herbert和88歲的Marilyn在相伴度過71年之后,于同一天相繼去世,中間僅相隔12小時。倆人曾分享過維持婚姻的秘訣:時常表達愛意,并陪伴彼此在身邊。醫生稱Marilyn的去世或與“心碎綜合征”有關。
“我感覺心都要碎掉了”,這不僅僅是夸張的玩笑話。心碎綜合征,也稱為Takotsubo綜合征(TTS),可由情緒或身體刺激引起。親人離世、戀人分手……現實中種種刻骨銘心的悲傷,更甚于“心碎”般的痛,2016年準大學生徐玉玉因被詐騙電話騙走學費,郁結于心最終導致心臟驟停,這位花季少女的離世,至今仍令人扼腕嘆息。
心碎綜合征和癌癥扯上了關系
心碎綜合征是一種嚴重的醫學問題,會出現類似心臟病發作的癥狀,如心悸、胸痛和呼吸短促,但心臟動脈中沒有心肌損傷或阻塞。
“心碎”的感覺不好受,但癌癥卻好像挺喜歡。近日,《美國心臟協會雜志》上發表的一項新的國際研究顯示,每六名心碎綜合征患者中就有一人患有癌癥,而且他們在癌癥發生后存活五年的可能性更小。
在國際Takotsubo登記的1604名心碎綜合征患者中,有267名患者患有癌癥,平均年齡69.5歲,其中女性患者占到87.6%。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是乳腺癌,其次是影響胃腸系統、呼吸道、內性器官、皮膚等部位的腫瘤。
研究者稱,心碎綜合征患者如果接受癌癥篩查以提高整體生存率,可能會受益。同時,該研究也應該提醒腫瘤醫生,在癌癥患者如出現胸痛、呼吸短促或心電圖異常時,應該考慮到心碎綜合癥。
提防被“癌癥性格”支配
上世紀30年代,最先研究癌癥與個性關系的美國巴森博士在其《癌癥心理生物學》中指出:“一個人心愛的人死去,突然失業或失去安全保障,這些都是生癌的危險信號。”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科余玲醫生介紹,臨床診療中接觸到的癌癥患者,其中不少曾在患癌前遭遇過巨大的心理打擊或者長期處于負面的精神狀態中。
醫學里有個名詞叫C型性格,C就是癌癥英文單詞Cancer(癌癥)的首字母,故又稱為“癌癥性格”,具有慣于自我克制、情緒壓抑、傾向防御和退縮等特點。美國德州福斯堡腫瘤醫學家蒙卜頓先生指出,“癌癥性格”常鐘情于性情極端者:
- 刻意忍讓:性格內向,長期忍氣吞聲、內心怨氣沖天,經常怒而不發,悲而咽淚。
- 爭強好勝:愛顯,好勝、急躁、易怒、好爭斗和咄咄逼人。
- 喜歡孤獨:孤僻、郁悶、狹隘、嫉妒、寡言、憂思多愁,交際不廣。
- 悲觀消極:沉浸于喪失親友、失戀、離婚的哀痛之中而不能自拔,受打擊、迫害而不能解救,情緒過分焦慮,或常常精疲力竭,神不守舍。
長期生氣,不良情緒會對內分泌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都產生不良的影響。人心情的好壞不止跟癌癥的發生有關系,與癌癥患者的治療效果也很有關系,積極向上的平和的心態對在癌癥治療中發揮正面作用,而動不動生氣、易怒會通過影響食欲、睡眠、胃腸道功能而影響抗癌癥治療效果。
遭遇“心碎”,應該怎么辦?
遺憾的是,目前醫學對于心碎綜合征的了解仍不夠多,國際專家們為其列出的誘因清單有如下這么多:
對此,醫生的建議是:遇到過度悲傷事時,大哭一場!
情緒如同洪水,可疏而不可堵。我們可以在“癌癥性格”的后面,發掘最真實的自我,學會正確對待和應付生活中的事件,適度而恰當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增強抵御癌癥侵襲的能力,這也是抗癌的良策。
不要一味地壓抑、克制,向他人傾訴、寫日記、做感興趣的事,都有助于排解不良情緒。不要一味地迎合他人,學會善待自己,敢于說“不”。多參加社交活動,試著去展示自己,增強自信心。
我們要以減少負面情緒而不是完全“消滅”負面情緒為目標。傷心并不可怕,只要我們能用正確的態度去面對“傷心”,就一定能夠修補好傷痕,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曾在微博看到過一段話,深有同感:
“我吃東西越來越清淡,對待人情世故越來越寬容,不亂發脾氣也學會了忍讓,慢慢地有了一顆成長的心。也開始害怕聽到任何與病痛有關的事,最大的心愿變成了全家人身體健康。相比一兩年前迫不及待要去看遠方的心,我更喜歡花十分之九的時間在溫柔燈光下和媽媽一起吃完一餐飯。”
將生命去繁就簡,刪掉那些多余的物欲、焦慮,你會發現,一切竟可以變得如此純粹、幸福。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