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周家琛, 鄭榮壽, 王少明, 等. 2020年中國和世界部分國家主要消化道腫瘤負擔比較[J]. 腫瘤綜合治療電子雜志, 2021, 7(2): 26-32.
周家琛1,2,鄭榮壽2,王少明2,張思維2,陳茹2,孫可欣2,曾紅梅2,李敏娟2,顧建華2,范志園2,莊貴華1,魏文強2(1.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 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系,西安 710061;2.國家癌癥中心/國家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腫瘤醫院 腫瘤登記辦公室,北京 100021)
【摘要】 目的 本研究通過分析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和肝癌4種主要消化道腫瘤在世界19個國家和中國的發病/死亡情況,為現階段我國腫瘤防控研究提供數據支撐。方法 通過提取GLOBOCAN 2020估計的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和肝癌的發病、死亡數據,比較中國與世界以上4種消化道腫瘤的發病、死亡構成比例。
對比中國與世界19個國家的合計發病、死亡情況,以及男女年齡別標準化發病率和死亡率。結果 中國4種消化道腫瘤新發病例數和死亡病例數均位列第一。估計新發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和肝癌病例數及其在全球所占百分比分別是324 422例(53.70%)、478 508例(43.94%)、555 477例(28.76%)和410 038例(45.27%)。
估計死亡病例數及其在全球所占百分比分別是301 135例(55.35%)、373 789例(48.62%)、286 162例(30.60%)和391 152例(47.12%)。
與各國年齡別標準化發病率相比,中國男性食管癌、胃癌和肝癌發病率較高,而結直腸癌較低。與各國年齡別標準化死亡率相比,中國男性4種消化道腫瘤死亡率均較高。
女性與男性趨勢基本一致。中國4種消化道腫瘤發病、死亡病例數占全腫瘤的比例(38.71%、45.03%)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3.48%、30.91%)。結論 中國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和肝癌的腫瘤負擔仍然很重,呈現發病率、死亡率雙高的特征,以上4種消化道腫瘤仍是我國腫瘤防控工作的重點。
【關鍵詞】 消化道腫瘤;疾病負擔;中國
世界范圍內,消化道腫瘤是主要的惡性腫瘤[1],在腫瘤發病譜前十位中占據4席[2]。各消化道腫瘤均有各自高度相關的危險因素和獨特的疾病進展過程,多數腫瘤在疾病早期沒有明顯癥狀,不易被察覺,導致病變發現較晚,患者預后較差。
中國是食管癌、胃癌和肝癌的高發國家。針對這一特征,從2004年起中國逐步在腫瘤高發農村地區開展篩查工作,已建立196個上消化道腫瘤篩查項目點和13個肝癌篩查項目點,防控效果逐步顯現。
通過與世界各國進行消化道腫瘤負擔比較,有利于清晰定位我國所處的腫瘤進展階段,便于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精準防控。本研究通過分析2020年4種消化道腫瘤的發病、死亡情況,比較世界部分國家和中國的負擔差異,探討中國4種消化道腫瘤流行特點,為中國腫瘤防控政策制定提供數據支撐。
1.資料和方法
1.1?數據來源?依照國際癌癥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發布的GLOBOCAN 2020的估計數據[3],提取數據庫中《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編碼為C15、C16、C18-21、C22的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和肝癌的0至85+歲的發病和死亡數據。
選取韓國、日本、新加坡、印度、挪威、荷蘭、德國、法國、英國、加拿大、美國、墨西哥、巴西、埃及、肯尼亞、南非、巴布亞新幾內亞、斐濟、澳大利亞和中國共20個國家以及世界的平均數據納入本研究。
1.2?統計學方法?分國別計算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和肝癌的發病數、死亡數、發病率、死亡率;分別計算世界和中國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和肝癌的發病、死亡構成比;分性別比較20國及世界的年齡別標準化發病率和死亡率。年齡別標準化發病率(標化發病率)、年齡別標準化死亡率(標化死亡率)依照Segi’s世界標準人口結構進行標準化。
2.結果
2.1?發病情況?2020年全球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和肝癌估計新發病例分別為604 100、1 089 103、1 931 590和905 677例,粗發病率分別為7.8/10萬、14.0/10萬、24.8/10萬和11.6/10萬。其中,中國新發病例分別為324 422例(53.70%)、478 508例(43.94%)、555 477例(28.76%)和410 038例(45.27%),4種腫瘤發病數均遠超其他國家。
除結直腸癌發病率排在中等偏上水平外,中國其余3種消化道腫瘤的發病率均位居世界前列;4種消化道腫瘤發病率標準化后仍然較高。中國、韓國、日本胃癌發病率明顯高于其他地區,同時結直腸癌和肝癌發病率也較高。
挪威、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結直腸癌明顯高發,日本(117.4/10萬)、荷蘭(99.3/10萬)和挪威(91.8/10萬)粗發病率均超過90/10萬。印度、南非、墨西哥4種腫瘤發病率多數較低。肯尼亞的食管癌(12.7/10萬)和埃及的肝癌(34.1/10萬)發病率較高(表1)。
?2.2?死亡情況?2020年全球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和肝癌估計死亡病例分別為544 076、768 793、935 173和830 180例,粗死亡率分別為7.0/10萬、9.9/10萬、12.0/10萬和10.7/10萬。其中,中國死亡病例分別為301 135例(55.35%)、373 789例(48.62%)、286 162例(30.60%)和391 152例(47.12%)。
除結直腸癌死亡率處于中等水平外,中國其他3種腫瘤死亡率均較高。荷蘭、挪威和德國主要是結直腸癌死亡率較高,而印度和墨西哥4種腫瘤死亡率多數較低。中國、韓國、日本胃癌的死亡率明顯高于其他國家,但僅中國死亡率標準化后仍超過10/10萬。
中國、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的肝癌死亡率也較高,但僅日本在標準化后明顯降低。肯尼亞的食管癌(12.0/10萬)和埃及的肝癌(32.5/10萬)死亡率也較高(表2)。
?2.3?發病與死亡構成情況?2020年世界4種消化道腫瘤占全腫瘤新發病例數的23.48%,其中結直腸癌(10.01%)占比最大。4種消化道腫瘤死亡病例數占全腫瘤死亡數的30.91%。與發病構成相比,死亡構成中僅結直腸癌的比例略降低,而其他腫瘤的比例均增加(圖1)。
2020年中國4種消化道腫瘤占全腫瘤新發病例數的38.71%,其中結直腸癌(12.16%)占比最大,中國4種消化道腫瘤發病所占比例均高于世界。4種消化道腫瘤死亡病例數占全腫瘤死亡數的45.03%,其中肝癌(13.03%)占比最大;中國4種消化道腫瘤死亡所占比例也高于世界。與發病構成相比,死亡構成中僅結直腸癌的比例降低,而其他腫瘤的比例均增加。
2.4?各國標化發病率比較?中國男性除結直腸癌發病率處于中等水平外,其余均位列20國前列。同時,中國4種消化道腫瘤的死亡率也都較高。日本男性4種腫瘤發病率雖然也均較高,但死亡率低于多數國家。多數國家主要高發結直腸癌,并且發達國家呈現出高發病率、低死亡率的特征。而食管癌、胃癌和肝癌僅在少數國家高發,且發展中國家的死亡率普遍較高,巴布亞新幾內亞肝癌的死亡率甚至高于發病率(圖2)。
除結直腸癌外,中國女性4種消化道腫瘤發病率均較高。日本女性胃癌和肝癌的發病率雖然與中國接近,但死亡率都偏低。韓國除食管癌外發病率也都與中國接近,但同樣死亡率較低。多數國家主要高發結直腸癌,并且發達國家的死亡率遠低于發病率;而食管癌、胃癌和肝癌高發于少數國家如中國和埃及(圖3)。
?
3.討論
本研究詳細比較了4種主要消化道腫瘤在世界20國的發病和死亡狀況。結果顯示,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和肝癌4種消化道腫瘤仍是世界的主要負擔,而中國4種消化道腫瘤負擔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中國不僅有最多的病例數,發病率和死亡率也很高。在發展中國家流行的食管癌、胃癌、肝癌和在發達國家流行的結直腸癌同時在中國流行。
中國消化道腫瘤的負擔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主要是由于中國食管癌、胃癌和肝癌在全腫瘤中的比例明顯高于世界。中國的腫瘤發病在種類上更為集中,2015年中國發病前十位的腫瘤發病人數占全部發病人數的76.64%[4],高于世界的66.35%[2]。4種消化道腫瘤和肺癌、乳腺癌位列中國惡性腫瘤發病前六位[4]。
全國第二次[5]、第三次[6]死因調查和腫瘤登記數據[7]也顯示,4種消化道腫瘤和肺癌長期占據中國癌譜前五位。雖然4種消化道腫瘤的疾病進展過程有差異,但它們也有一些共同的致病危險因素,如吸煙、飲酒[8-11]。控制幽門螺桿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也對消化道腫瘤防控有積極作用。
所以面對較重的消化道腫瘤負擔,應當優先采取可以同時對多個腫瘤起到防控作用的預防措施,如推行有效的控煙政策、改變不良生活方式、促進人群健康篩查、擴大計劃免疫和增強健康教育等。
本研究發現,荷蘭、挪威、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主要流行結直腸癌;肯尼亞、埃及等發展中國家主要流行某一種消化道腫瘤。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4種消化道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處于較高水平。
在經歷快速發展后,中國人口結構和社會經濟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與感染相關的消化道腫瘤如食管癌、胃癌、肝癌還未被完全防控前,城鎮化和西式生活方式又造成結直腸癌逐漸高發流行,最終在中國形成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癌譜并存的局面。
雖然有研究表明中國食管癌、胃癌、肝癌的發病率有下降趨勢[7],但由于人口老齡化加劇,中國的消化道腫瘤發病人數還會進一步增長。同時,中國健康體檢和篩查覆蓋范圍有限導致臨床病理分期靠后,臨床規范化診療不足,城鄉和東、中、西部地區之間醫療水平差異較大,食管癌(30.3%)、胃癌(35.1%)、肝癌(12.1%)的5年生存率整體較低[12]。即使是疾病進展早期有明顯指征的結直腸癌,5年生存率也只有56.9%[12],低于美國的64.6%[13]。
日本和韓國的腫瘤流行特征與中國有相似之處,參考韓國和日本的消化道腫瘤防控經驗,篩查仍是現階段中國的主要選擇。日本分別于1983年和1992年啟動了胃癌和結直腸癌的篩查項目,總結評估認為上消化道鋇餐造影和糞便潛血試驗能降低胃癌和結直腸癌的死亡率[14]。
韓國從1999年起篩查胃癌、結直腸癌、肝癌等5種主要腫瘤并逐步擴大篩查規模[15]。由于內鏡可以同時檢查食管和胃,韓國的食管癌也取得了較好的防控成果。通過篩查使病理分期提前和促進臨床規范化診療,日本和韓國的消化道腫瘤負擔明顯下降[16,17]。
同時,健全衛生法律法規、完善醫療保障制度也是可行的防控方案。由于日本超過70%的肝硬化是由肝炎病毒感染引起,而肝硬化又最終進展至肝癌,2009年日本通過了《肝炎對策基本法》進行應對[18]。該法明確了各級政府、保險公司、醫生和個人的責任,從法律層面要求每個人一生至少接受一次肝炎篩查,通過強化篩查、診斷、治療的無縫聯系來加強肝炎和肝癌的管理。
中國在傳染病防控方面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但在腫瘤等慢性病防控領域僅有國務院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19]、《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20]和《中國癌癥防治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21]等衛生政策文件進行指導,相關衛生法律法規還需進一步完善,以滿足人民健康的需要。
中國的4種消化道腫瘤仍是今后腫瘤防控工作的重點。面對“高發病率、高死亡率”的流行特征,應當優先針對4種消化道腫瘤共同危險因素采取干預措施,加強健康宣傳教育,并逐步擴大篩查覆蓋人群,同時推進臨床標準化診療,提高農村及中西部地區診療水平。
▼往期精選文章▼
編輯:狄瑤
審校:張瑜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