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法是利用燃燒、抽吸、擠壓等方法排出空氣,造成罐內負壓,從而使罐吸附在相應體表某些位置產生刺激作用,用以治病防病的一種治療方法。
在古代,拔罐稱為“角法”,因最早的拔罐器具是以獸角為主。馬王堆古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曾云“牡痔居竅旁……方以小角角之,如熟米二斗頃而張角,系以小繩,剖以刀……”,詳細記載了角法應用于痔瘡的治療方法,同時這也是我國古代最早記載拔罐臨床應用的文字。
隨著民間進一步的經驗總結以及對外來醫學的融匯交流,拔罐法有了長足的發展及進步,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許多相關的著述及記載,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東晉著名醫家葛洪之《肘后備急方》,曾記載:“癰疽、瘤、石癰、結筋、瘰疬皆不可就針角。
針角者,少有不及禍者也。”由此可見,角法即拔罐在該時期已普遍盛行。在隋唐時期,百姓漸漸使用竹罐來代替角罐。在王燾所著《外臺秘要》中,“又甑立言以此蝎毒陰蛇…遂依角法…以意用竹依作小角”。
到了宋金元時期,竹罐已經完全取代了獸角,并且在竹罐的應用中,還使用了藥水燒煮竹罐,進而達到吸附及藥物的雙重作用。在明清及近代時期,拔罐已經同經絡學說聯系在一起,極大地豐富了拔罐的臨床應用范圍,且在這一時期出現了“火罐”的名稱。
現代罐具上除了傳統的竹罐,現在已演變產生了陶瓷罐、玻璃罐、抽氣排氣罐等形式,并且還與其他治療方法相結合,如針罐、刺絡拔罐、藥罐法等。不僅是罐具的豐富,隨著對拔罐療法的不斷研究,拔罐的臨床作用也在不斷發展和進步中。
我們已經掌握了拔罐法具有活血通絡、祛風散寒、清熱降火、溫經固本等作用。而基于現代科學理論,又發現了其具有促進新陳代謝、提高免疫能力、豐富血液循環等作用。
在臨床使用中,拔罐常用于腰背痛、肩周炎、落枕等經絡不通病癥;痛經、閉經、月經不調等婦科病癥;癤、癰、丹毒等外科疾患,此外對于感冒、痤瘡、軟組織損傷等同樣也有奇效。
對于腫瘤疾病,拔罐可用于惡性腫瘤放化療并發帶狀皰疹、癌性腸梗阻,刺絡拔罐尤其適宜,另外還可用于骨髓抑制、免疫力低下等。而對于出血性疾病、局部皮膚潰爛、局部皮膚腫瘤以及身體的某些不適宜部位則應忌用或禁用拔罐法。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