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許多腫瘤患者來說,發燒發熱不是一個很好的癥狀,特別是當出現腫瘤發熱或者是其它病毒感染發熱時,腫瘤患者和家屬往往搞不清楚到底是哪一種發熱。那么如何分辨腫瘤或癌癥導致的發燒,還是普通發燒呢?
普通發燒患者體感“發冷”,感覺打寒顫,希望增加衣物。服用抗生素或者過敏藥物后很快降下來,不使用藥物時會持續。而腫瘤或癌癥導致的發燒,患者在體感上并不會覺得身體發冷,比較正常,使用體溫計或測溫槍檢查的指標高于正常體溫。服用抗生素或抗過敏藥物無效,但是用了抗癌藥時,發熱就會慢慢消退。
腫瘤或癌癥導致的發燒在不同時段的溫度不同,從一些患者的情況看,早上到中午的時候體溫接近正常值,下午和晚上時候的體溫上升,達到醫學上的發燒標準。在持續時間上,癌性發熱的病程更長,動輒遷延數月,與感染性發熱差異顯著。
在癥狀體征上,癌性發熱患者在早期可能與感染性發熱無明顯區別,但隨著病程延長,絕大多數患者會出現消瘦、貧血等慢性衰竭表現,而普通發熱患者通常不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那么,癌癥引起的發燒都是哪些原因引起的呢?癌性發熱體溫一般在37.5—38.5攝氏度之間,血常規中血象可以無異常,C反應蛋白、血沉等指標可以在正常范圍,低熱持續時間比較長,一般沒有畏寒、寒戰等癥狀。癌性發熱多見于腫瘤晚期患者,由于腫瘤細胞增殖過快,出現缺血壞死而出現吸收熱,另外惡性腫瘤細胞浸潤激活白細胞釋放致熱原,腫瘤細胞自身也會釋放出內源性致熱原會引起發熱;腫瘤侵犯腦部影響體溫調節中樞會引起發熱。
感染也會發熱。癌癥病人免疫力低下,容易受到外界各種微生物的感染,比如細菌、病毒、真菌、支原體等等,當出現感染性發熱時,高熱居多,有時超過38.5℃,可以出現血常規異常,白細胞和中性比列增高提示細菌感染,淋巴比例增高提示病毒感染。C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PCT),人中性粒細胞載脂蛋白(HNL)在細菌感染時升高比較明顯。發熱同時可合并一些感染的癥狀,比如咳嗽、咳痰、腹痛、腹瀉、嘔吐、尿痛等等,不同的地方感染有不同的癥狀出現。抗生素或者抗病毒藥物治療后,體溫會逐漸下降。
癌癥病人發熱時先判斷是何種類型發熱,如果考慮感染性發熱,需要根據癥狀確定是什么部位感染可能。高熱時查血培養,根據培養結果指導用藥,規范地使用抗菌藥物。如果有留置導管在體內的病人,比如PICC導管、導尿管、引流管等等,要排除導管相關性發熱。放化療期間病人要定期復查血常規,當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過低時,會出現合并感染,或者粒細胞缺乏性發熱,這時候需要暫停放化療,及時升白細胞,必要時使用抗生素治療。
從中醫學的角度來說,癌性發熱屬內傷發熱,通常在明確患者的病因病機后,根據患者的情況,針對性的采用益氣養血、甘溫除熱、疏肝解郁、滋陰清熱、活血散結、解毒清熱等治法。還可以配合解熱鎮痛類的藥物,使退熱快而作用持久,同時可改善全身情況及精神狀態。同時,中醫在治療癌癥發熱的同時,也可有效殺滅癌細胞,改變身體癌癥存在和發展的土壤,從根本上改變患者的發熱情況。
發熱對于癌癥患者來說,并不是一場簡單的免疫系統與病菌的對抗,更不能惶惶不可終日。治療發熱只有根據腫瘤患者體質的強弱,腫瘤的病理狀況,發熱熱型等辨證分型論治,才能取到較好的效果。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