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簡稱中腫)馬駿、孫穎教授團隊牽頭,聯合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協和醫院、貴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等單位,
共同完成了一項大型前瞻性III期臨床試驗,首次建立了鼻咽癌放化療后使用卡培他濱節拍維持治療的新模式,該模式在顯著改善患者生存的同時毒副作用低,且使用方便、價格便宜,有利于向基層推廣和開展治療。
美國當地時間6月7日下午,馬駿教授應邀在被稱為腫瘤學“奧斯卡”的美國臨床腫瘤學年會(ASCO)口頭報告該研究成果。該研究同時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是中國內地學者獨立完成的腫瘤學研究(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
小can說cancer
中國的鼻咽癌發病率居世界之首,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近一半的鼻咽癌發生在中國。由于鼻咽癌發病部位隱蔽, 70%以上患者在就診時已經是局部區域晚期,治療效果差,需要使用放療聯合化療的綜合治療策略。
盡管95%以上的患者在放化療結束后可達到完全臨床緩解,但由于潛伏的全身微小病灶,高達30%的患者在治療結束后3年內即出現疾病進展,且患者在放化療后身體耐受性較差,難以繼續耐受高強度的傳統化療。
這成為了制約鼻咽癌療效進一步提高的瓶頸,也是目前臨床上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
卡培他濱節拍維持治療療效顯著,優勢突出
卡培他濱是一種臨床使用多年的經典化療藥,與傳統化療使用最大耐受劑量治療腫瘤不同,通過低劑量、長時間口服的“節拍式”給藥卡培他濱可使其長時間維持在相對較低的血藥濃度,從而可在持續抗腫瘤的同時降低毒副作用,尤為適合放化療結束后患者的維持治療。
受此啟發,中腫于2016年牽頭開展了這項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共招募了406名高危局部區域晚期鼻咽癌患者。該研究于今年順利完成,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結果:在根治性放化療后使用卡培他濱節拍維持治療一年的模式將3年無瘤生存率從75.7%提高到85.3%。
同時,該模式安全性良好,與既往傳統化療約40%至80%的嚴重毒副作用發生率相比,該模式嚴重毒副作用的發生率僅為17%,患者可耐受。
值得一提的是,卡培他濱維持治療一年的總費用不足五千元,并且為口服治療,用藥方便,患者接受程度較高,其性價比和普及性不言而喻。
堅持不懈優化治療策略,從“減毒”到“增效”再到“增效減毒”
自1998年,國際指南推薦局部區域晚期鼻咽癌患者在放化療后接受3個療程的高強度傳統輔助化療。
但馬駿教授團隊觀察到該方案毒性大、患者難以完成,并通過多中心、前瞻性臨床試驗發現該方案并不能提高療效,反而增加了患者治療的毒副反應和經濟負擔。
該研究成果于2012年發表于《柳葉刀·腫瘤》,文章發表次年即被國際指南采納,改變了國際上沿用了15年的傳統輔助化療這一教科書式方案。
針對該何時啟動化療,馬駿教授團隊提出應將化療提至放療前進行,即誘導化療,因為大量患者在放療前即已出現全身微小轉移灶,且放療前患者身體狀況好。
對此,馬駿教授團隊通過第二項研究證實了誘導化療的有效性。該研究成果于2016年發表于《柳葉刀·腫瘤》,國際指南再次采納了該研究成果,誘導化療成為了首選的化療時機。
但是,上述誘導化療使用了多西他賽+順鉑+氟尿嘧啶的三藥方案,雖效果好,但毒性大、難以在基層推廣。如何在保障療效的同時減低毒副作用發生率,成為了進一步研究的重點。
對此,馬駿教授團隊提出了“吉西他濱+順鉑”的兩藥靜脈化療新方案,通過臨床試驗證實該方案可顯著降低患者遠處轉移風險,且治療期間毒副作用較小,研究成果于2019年發表于《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國際指南也將“吉西他濱+順鉑”作為首選的誘導化療方案。
在此基礎上,本項研究將進一步解決根治性放化療后患者疾病進展的問題。在同期刊發的社論中,來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Robert Kerbel教授高度評價本項研究,認為該維持治療新模式可改變臨床實踐,在為高強度放化療后的患者帶來生存獲益的同時,也建立了方便可及的、可惠及基層的抗癌模式。
馬駿、孫穎教授團隊
幾代薪火相傳,回望中腫鼻咽癌研究之路
1964年院所成立之初,中腫便將“廣東瘤”——鼻咽癌這一嚴重危害華南地區人民健康的惡性腫瘤鎖定為研究與攻克的對象,一代代人薪火相傳,不畏艱辛,求索不止,在基礎和臨床研究方面步步前行,推動鼻咽癌臨床診療在個體化精準診療時代的不斷突破,造福廣大患者。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鼻咽癌主要研究成果與所獲榮譽
1962年
首任所長梁伯強教授在院所籌建時期首次在國際上提出鼻咽癌病理分型(三類六型),成為鼻咽癌病理分型的國際標準;同年,在莫斯科第八屆國際腫瘤大會上首次提出鼻咽癌組織學分類
主要完成人:梁伯強
1964年
首任院長謝志光教授等人探索晚期鼻咽癌病人的有效治療方法,實施“壓腹阻斷腹主動脈循環,腔靜脈注入氮芥療法”(簡稱“半身化療”),療效顯著。
主要完成人:謝志光、李振權、閔華慶、鐘國華等
1978年
“鼻咽癌的防治研究”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主要完成人:腫瘤研究所、腫瘤醫院、中山醫學院基礎學院、衛生統計教研組
1978年
“中國南方五省鼻咽癌流行病學的初步調查研究” 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主要完成人:閔華慶等
1983年
主編《鼻咽癌臨床與實驗研究》獲第三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
主要完成人:李振權、潘啟超、陳劍經
1992年
鼻咽癌新分期方案被中華放射腫瘤學會命名為“92分期”
主要完成人:閔華慶、洪明晃、馬駿
2001年
“鼻咽癌防治系列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主要完成人:閔華慶、黃騰波、洪明晃
2002年
定位并鑒定了鼻咽癌家族性遺傳易感基因,研究成果發表于頂級國際期刊《Nature Genetics》,并獲同年的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主要完成人:曾益新、馮炳健
2005年
完成首株鼻咽癌來源的EB病毒全序列分析
主要完成人:曾益新、曾木圣
2005年
“鼻咽癌分子遺傳學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主要完成人:曾益新、方嬿、邵建永
2009年
“基于現代影像技術的鼻咽癌綜合治療臨床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主要完成人:馬駿、羅偉、孫穎
2010年
發現了多個散發性鼻咽癌易感基因,研究成果發表于頂級國際期刊《Nature Genetics》
主要完成人:曾益新、貝錦新
2011年
廣東省科技突出貢獻獎
主要完成人:曾益新
2012年
有關“輔助化療不能在同期放化療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局部區域晚期鼻咽癌生存”的研究結果在《Lancet Oncol》上發表,研究方案改變了歐洲EHNS-ESMO- ESTRO指南和美國NCCN指南
主要完成人:馬駿、陳磊
2012年
miRNA分子標簽的研究結果發表于《Lancet Oncol》,“鼻咽癌放化綜合治療及個體化治療基礎的研究”研究成果入選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主要完成人:馬駿、陳磊、柳娜
2013年
發現PET/CT結合EBV DNA可有效預測鼻咽癌患者遠處轉移情況,研究成果發表于《J Clin Oncol》
主要完成人:麥海強、唐林泉、陳秋燕
2015年
“鼻咽癌診療關鍵策略研究與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主要完成人:馬駿、趙充、麥海強、張力
2015年
全球首個鼻咽癌風險預警芯片,投入臨床使用
主要完成人:曾益新、邵建永
2016年
發現GP方案可作為晚期鼻咽癌的一線化療方案,研究成果發表于《柳葉刀》,被國際指南為晚期鼻咽癌標準治療
主要完成人:張力、黃巖、洪少東、楊云鵬
2016年
發現了兩個新的鼻咽癌易感基因(TERT/CLPTM1L和CIITA),成果發表于《Hum Mol Genet》
主要完成人:曾益新、貝錦新
2016年
TPF誘導化療可以提高局部晚期鼻咽癌生存率的研究成果發表于《Lancet Oncol》,研究方案被美國NCCN指南采納
主要完成人:馬駿、孫穎、李文斐
2018年
建立局部復發鼻咽癌再程放療的預后評分模型,研究成果發表于《J Clin Oncol》
主要完成人:韓非、Melvin Chua
2018年
鑒定EB病毒感染上皮細胞受體EphA2,成果發表于《Nature Microbiology》
主要完成人:曾木圣、張華
2018年
mRNA分子標簽的研究結果發表于《Lancet Oncol》
主要完成人:馬駿、柳娜、黎映琴
2018年
為PD-1單抗單藥治療及PD-1單抗聯合化療在晚期鼻咽癌中的應用提供了最新證據,研究結果發表于《Lancet Oncol》
主要完成人:張力、方文峰、楊云鵬
2018年
發現奈達鉑可作為鼻咽癌的同期化療的等效低毒方案,成果發表于《Lancet Oncol》
主要完成人:麥海強、陳秋燕、唐林泉
2019年
首次實現在MR圖像上精準勾畫出鼻咽腫瘤范圍,標志著鼻咽癌放射治療步入“智能”時代,研究成果發表于《Radiology》,自動勾畫平臺已獲國家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在國內外51家醫院使用,逾6萬人次患者受益
主要完成人:孫穎、林麗
2019年
廣東省科技突出貢獻獎
主要完成人:馬駿
2019年
GP誘導化療可提高局部晚期鼻咽癌生存的研究成果發表于《NEJM》,被國際指南采納為局部晚期鼻咽癌標準治療
主要完成人:馬駿、孫穎、謝方云、張媛、陳磊
2019年
受邀為《柳葉刀》撰寫專題研討(Seminar),這是該雜志創刊以來首次由中國內地學者完成的以特定疾病為題的專題研討
主要完成人:馬駿、孫穎
2019年
發現了與鼻咽癌有關的高致病性EB病毒亞型,研究成果發表于《Nature Genetics》
主要完成人:曾益新、徐淼
2019年
證實了EBV相關IgA抗體可有效發現鼻咽癌的高危人群,并篩查出早期無癥狀鼻咽癌,研究成果發表于《Ann Oncol》
主要完成人:曹素梅、季明芳
2020年
繪制鼻咽癌腫瘤微環境單細胞圖譜,揭示瘤內異質性以及治療新靶點,兩項研究成果同期發表于《Cell Res》
主要完成人:曾木圣、馬駿、鐘茜、柳娜
2020年
發現局部區域放療可提高化療敏感的初診轉移鼻咽癌生存,研究成果發表于《JAMA Oncol》
主要完成人:陳明遠、游瑞、劉友平
2021年
發現內鏡手術相比調強放療能夠顯著提高復發的局部可切除鼻咽癌患者總生存,研究成果發表于《Lancet Oncol》
主要完成人:文衛平、陳明遠、盧麗霞、劉友平、游瑞
2021年
發現特瑞普利單抗在標準治療失敗的復發/轉移性鼻咽癌患者中表現出良好的抗腫瘤活性,并揭示相關療效預測標志物,研究成果發表于《J Clin Oncol》
主要完成人:徐瑞華、王風華、魏小麗
2021年
牽頭制定中國-美國臨床腫瘤學會鼻咽癌指南,研究成果發表于《J Clin Oncol》
主要完成人:馬駿、孫穎
2021年
證實第三代鉑類藥物洛鉑可等效低毒治療局部晚期鼻咽癌,研究成果發表于《Lancet Oncol》
主要完成人:郭翔、向燕群、趙充、呂星、曹訓、夏偉雄
2021年
一項比較特瑞普利單抗或安慰劑聯合吉西他濱和順鉑一線治療復發或轉移性鼻咽癌的隨機臨床試驗入選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大會發言,也是首個入選全體大會的中國本土創新藥物研究
主要完成人:徐瑞華、麥海強、陳秋燕
2021年
建立鼻咽癌放化療后使用卡培他濱節拍維持治療的新模式,研究成果發表于《柳葉刀》
主要完成人:馬駿、孫穎、謝方云、唐玲瓏
主要研究者簡介
馬駿(通訊作者)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教授、常務副主任、副院長,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特種醫學評議組召集人,CSCO首任主委等。以通訊作者發表高水平論文多篇,包括N Eng J Med、Lancet*2、Lancet Oncol*4、J Clin Oncol、BMJ、Cell Res等。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帶領團隊入選“教育部創新團隊、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2009、2015)、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廣東省突出貢獻獎等。
孫穎(共同通訊作者)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教授、副主任、副院長,國家高層次人才項目獲得者。致力于鼻咽癌精準放射治療及綜合治療策略優化等方面的研究,以通訊作者(含共同)發表高水平論文多篇,包括N Eng J Med、Lancet*2、J Clin Oncol、Mol Cancer、J Pineal Res、Nat Commun*2、Clin Cancer Res、Cancer Res、Radiology等。獲國家重點研發專項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數學天元基金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等。
謝方云(共同通訊作者)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致力于鼻咽癌分期優化及綜合治療策略優化等方面的研究。以通訊作者(含共同)發表高水平論文多篇,包括Ann Oncol、Lancet Oncol、N Eng J Med、Lancet等。
唐玲瓏(共同通訊作者)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致力于鼻咽癌放化綜合治療策略以及個體化放療靶區等研究。以通訊作者(含共同)發表高水平論文多篇,包括BMC Med、Clin Cancer Res、Lancet Oncol、Lancet等。
來源/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編輯/趙現廷 審核/陳鋆 審核發布/文朝陽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