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開欄的話
“90后年輕人肝癌離世”“20歲抗癌小伙骨瘦如柴”,每一條癌癥新聞刷屏的背后,都有無數年輕人的內心一抖:“我會不會也患上癌?”
不同于“年齡大的人更擔心患癌”的慣性思維,《中國“癌癥焦慮”大數據報告》顯示,25~34歲的年輕人更容易癌癥焦慮,占比高達49%。
年輕人擔憂患癌并非杞人憂天,近些年來,各類癌癥年輕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2019年中國最新癌癥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惡性腫瘤發病人數約392.9萬,死亡約233.8萬。其中,每年新增的年輕癌癥病人約30萬。
在壓力型社會環境下,年輕人逐漸成為社會中堅力量。快生活節奏、高工作壓力、熬夜、吸煙、喝酒、吃外賣等不良習慣,讓年輕人的身體更容易出問題,也讓他們對癌癥的畏懼心理更甚。
羞于開口傾訴,擔心被批評“矯情”,獨自消化壓力,陷入“恐癌焦慮-平復-再焦慮”的循環……那些表面平靜的年輕人,經歷過怎樣的心理掙扎?今天,讓我們來聽聽幾位年輕人的“恐癌”心聲。
爾雪(22歲,媒體人):
“連續1個月觀察便便,我急慌慌做了肛門指檢”
我叫爾雪,今年22歲,剛畢業工作。
我從小“多災多病”,做過心臟手術,出過車禍,犯過腸胃炎,最近剛入職工作,還不小心骨折了。按網上的話說,我有點”躺著也中槍”的體質。
因為很容易被糟糕的事情找上,所以我格外留意有風險的事情。今年1月份,我從手機刷到一篇腸癌科普文,里邊說“現在腸癌年輕化,熬夜、吃辣、胃不好、有家族病史的人,風險更高”。
看完心里“咯噔”一下:我經常凌晨才睡,我無辣不歡,我家人得過癌癥…..好嘛!文章里的高危因素,我全中了。
從此我覺得自己一腳踏進了腸癌高危隊伍,這改變了我的生活。各種腸癌科普文讓我仿佛驚弓之鳥,便秘、胃脹、甚至月經痛,都懷疑是腸癌的信號。以前我上廁所特別干脆,但后來為檢查“大便性狀”,我每次都會對著“便便”端詳半天。
怕什么來什么,2月的時候,一頓辣火鍋把我送進了醫院。頭天晚上剛吃完,第二天早上我腹痛,回頭一看排便有血,嚇得早飯沒吃,趕緊去醫院做肛門指檢。
一張薄布簾隔住排隊“長龍”,我略帶尷尬地做完檢查,醫生下了診斷“沒有問題,連痔瘡都沒有”,我如蒙大赦。
從10點腹痛發作到12點檢查完出院,短短倆小時足以讓我心驚膽顫,走出醫院那一刻,我的癥狀全沒了。
虛驚一場并沒有讓我更放松,到了6月,我的焦慮感達到頂峰,對“腸癌“的關注,逐漸超過了生活中的任何事情。
具體表現在,一看到“腸癌”字樣,就腦補自己患癌的場景。翻到“患病率上升”、“年輕的腸癌”這類話題,忍不住跟人念叨。
我朋友一開始戲稱我是“腸癌播報員”,后來也忍不住了:“天天把腸癌掛在嘴邊,你有點’魔怔’了。”她試圖讓我走出焦慮,可作用不大。
我懷疑自己可能早有腸道病變,上次的腸炎就是前期病發的表現。我想做個腸鏡查清楚,可是不巧碰上骨折,計劃延后了。
在這期間我也沒閑著,我抵制一切增加患癌風險的事情,買了防癌神器“防輻射眼鏡、電腦膜、手機膜”,戒了最愛的辣火鍋,天天喝討厭的牛奶,吃維生素膠囊,每吞一口寡淡青菜,我都感覺自己往健康邁了一步。
堅持了三周“苦行僧”生活,對吃喝玩樂的渴望沖淡了我的患癌焦慮。“愛咋咋地吧”我對自己說,又回歸了熬夜刷手機吃辣的日子。我想這就是所謂的“間歇性抗癌,持續性混吃等死”吧。
不過,為了徹底去掉腸癌的隱憂,我還是打算做個腸鏡,再攢筆錢,萬一恐癌又犯了,去做個全身早癌篩查。
阿瓦(23歲,在讀研究生):
“恐癌11年,我像偵探一樣,把十幾種癌癥一查到底”
我叫阿瓦,是地質專業的研究生。
我可能是朋友圈里,了解癌癥類型最多的人。我今年23歲,從12歲就抱著家庭醫學百科全書看各類癌癥。對于其他人來說,癌癥只是個遙遠的名詞,對于我來說,它們是可能真切存在我身上,危及生命的疾病。
骨癌、胃癌、肝癌、眼癌、腦癌、卵巢癌、結直腸癌、胰腺癌、壺腹癌……這些都曾被列入我的疑似患病“榜單”。為排查我耗費了很多精力,僅胃癌、胰腺癌兩項,我就跑過三四家醫院,做了六次檢查。
那是去年2月份,我照鏡子突然覺得臉瘦了好多,稱重發現,半個月減重7斤,可是我明明一直減肥減不下來的,聯想到最近常發生的胃反酸,我的心“騰”一下到了嗓子眼兒,這是“無明顯誘因消瘦”啊,妥妥的胃癌征兆。
我一下子慌了,趕緊掛了消化內科的號。先測幽門螺桿菌,結果是陰性。后查胃鏡,確有胃炎,但排除胃癌。百度上說,胃酸也可能是其他上腹臟器癌,在我的堅持要求下,醫生開了肝膽胰脾彩超檢查。看著檢查結果上的“未見明顯異常”,我暫時放了心。
可是轉念又想,超聲往往看不清,特別胰腺這種器官,位置又深,個頭還不大,還容易被前面的胃、腸子還有氣體擋著,萬一看差咋辦?
我又要求檢查腫瘤標志物,仍然未見異常。我心想,萬一我是腫瘤標志物不敏感的人,怎么辦?于是又查了個上腹平掃CT,結果正常。這也沒問題,那也沒問題,可我的癥狀是怎么回事呢?
我去查了很多醫學文獻,里邊很多檢查失誤病例,比百度結果更嚇人。小命要緊,不做增強CT絕對不行了。檢查結果依舊正常,至此我查到了最后,終于徹底放下心來。
像這樣的“一查到底”,我經歷過很多次。因為頭暈,我做過顱腦CT查腦癌。因為擔心卵巢癌,我做過4次子宮及附件彩超。看見家附近醫院做腸鏡優惠活動,我比逛街商場打折還激動,正好我排便不成型,得去查查腸癌!
經常檢查給我帶來了很多困擾,一年中有幾個月的精力,我耗費在跑醫院上。我覺得自己有疑病癥,在家人的建議下,我去看了精神科,跟醫生聊了倆小時,他也沒說出個所以然。
我曾努力尋找這種焦慮的源頭,我自己覺得可能跟童年經歷有關。一方面我父親、姑姑、外公都曾患癌,我覺得自己也可能被遺傳癌,這讓我總容易把身體不適往最壞的結果想。
另一方面,我覺得自己不值得擁有健康身體。小時候不好看、學習也差,我常被老師劈頭蓋臉罵,不敢告訴父母。雖然現在已經讀到研究生,也有男朋友喜歡我,但每到重要考試前,我依然會焦慮、自卑、懷疑自己患癌。
小龍(30歲,博士在讀)
“是沒錢,克制住了我的恐癌亂想”
我叫小龍,來自哈爾濱,目前在廣州讀書。
我第一次出現腿疼的癥狀是在2015年,當時疼到睡不著覺,程度已經很嚴重了,去了校醫院,做了核磁共振CT檢查,醫生說:不用擔心,可能是著涼了,注意休息保暖就可以。但我休息后也沒徹底好,偶發腿疼,每次會持續一周左右。
從那時開始,我腦海里總冒出問題:我這病會不會是癌癥?之所以這樣想,有兩方面原因:
我認為,醫生給出的診斷,是建立在檢查和推測上的懷疑型診斷,而非確診,雖然這推測是合理的,但癌癥是個捉摸不定的病,我的腿疼還是有可能是癌癥的。
另一方面原因是,我確實很擔心自己的身體。當時我學業壓力很大,生活不算規律,熬夜較多,也常吃不健康的食物,常常擔心身體撐不下去。
每次亂想的時候,我會用兩種方式勸自己,一是理性克制,我會拿自己的癥狀跟骨癌早期癥狀對比,找它們不太像的地方。
二是經濟勸退,我的醫保不在當地,去做各種檢查還挺費錢的,作為一個窮學生,驗證這些胡思亂想會掏空我的錢包。
我其實挺樂觀的,我想著,萬一真得了癌癥,我就不用上學了,剩下的日子不想在醫院化療,列個清單把自己想玩的,想吃的,都實現,就可以走了。
盧切(29歲,檔案工作者)
“腸鏡檢查的前一夜,我差點跟父親留遺囑”
我叫盧切,家是東北的,體制內工作。
我有過兩年多恐癌經歷,如果問我哪天最害怕,一定是做腸鏡的前一夜。
2017年末到2019年,大約兩年多,因為常常胸悶、肋痛、腹脹,我懷疑自己得了腸癌。
在遭受很長時間的心理折磨后,從小怵醫院的我,決定去做腸鏡。即使是最差的結果,我也需要一個答案。
腸鏡檢查的頭一天,我心里已經很篤定,那些持續兩年的、不明原因的身體不適,就是腸癌造成的。明天的一紙腸鏡檢查報告,將宣告我的“死刑”。
我沒告訴過任何人我的想法,但是凌晨去客廳喝瀉劑時,我碰到爸爸,忍不住說:“你……得做好心理準備,我要查的這個,不是什么好病。”回到臥室,我一晚上沒睡,我很害怕,如果人對死亡的恐懼程度是10分,那天晚上我能達到8、9分。
檢查結果居然是好的,我第一反應是拿錯片子了。花了點時間才確信,我是真的好好的。
人的情緒是曲線波動的,恐懼到了頂點之后,逐漸下滑,現在我已經不那么擔心了。不過,回憶起恐癌那兩年的心理折磨,我終生難忘。
在生命遭受威脅的時候,人是不會有心力關注其他的事情,我深刻體會到這點。恐癌時期的我,吃不好,睡不著,每天控住不住刷手機,把網上的各種癌癥癥狀,一遍遍跟自己的進行對照,越看越像,越看越怕:“大概率是癌了,現在肚子里有腫塊了吧,接下來的治療怎么辦,早死晚死都是死…..”本來挺胖的我,嚇瘦了好幾斤。
恐懼驅使我抱團取暖。我加入了“絕癥”主題的網絡社群,半夜翻看別人發的患癌歷程貼,有的帖子寫著寫著就斷更了,人死了。這種帖子帶給我的沖擊力,比所有恐怖片加起來還驚悚。
恐懼是最好的改變力量。以前我常熬夜,愛點外賣,戒不了游戲。后來早早躺上床,不吃外賣,不喝含糖飲料,吃個水煮菜連醬油麻醬都不敢放,時不時摸肚子查看有無腫塊,我是真的很想活。
我自己也分析過為什么這么“恐癌”,可能跟我小時候患過強迫癥有關,我會有一種強迫式的思維方式,只要身體不舒服,不想其他病癥,就往最嚴重的癌癥方面想;
可能是我受到了家庭影響,我媽很注重養生,挺擔心全家的身體,這讓我從小很有憂患意識;
再有可能是我太“惜命”了,我雖然平時看起來有點“喪”,但是絕對不是那種想要自殺的人,反而我非常熱愛生活,我覺得只要活著,干點什么事都好。
如果能回到剛開始恐癌的那一年,我挺希望自己早點把心理情況跟親友說一說,叫他們陪著我去做個檢查,一個人熬著挺難受的。
醫生點評
一、本文參訪者存在的主要誤區
1、“年輕群體更容易患癌,我也會患癌癥”的想法是片面認識。
其實,雖然某些類型癌癥有年輕化趨勢,如乳腺癌、甲狀腺癌等,但絕大多數癌癥仍以老年群體為主,40歲以下群體患上的概率很低。
年輕人患癌和名人患癌,更容易被捕捉成為新聞熱點。年輕敏感人群的焦慮感,一定程度上是片面接收信息造成的,建議盡量遠離負面信息。
2、將自身偶發、查不出原因的不適癥狀,與相關癌癥對應。
實際上,有些機體生理反應,是心理因素加上不良生活習慣引發的,并不一定是癌癥。
絕大多數癌癥等到有較明顯的癥狀時,往往很容易通過正規醫學檢查確診,如果醫學檢查沒有發現問題,基本上可以不用擔心。
3、購買“防癌神器”、吃維生素膠囊等預防癌癥,不一定科學。
防癌神器多是一種噱頭,目前暫無確切證據支持手機、電腦等輻射會引發癌癥。此外,維生素補充過量反而會帶來健康危害,不可過猶不及。
4、恐癌時選擇獨自消化壓力。
陷入“恐癌-身體不適-更恐癌”惡性循環的人,往往當局者迷,難以自拔。學會尋求外界干預非常重要。
二、總結建議:
(一)預防癌癥,最重要做到三點:
1.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飲食、規律作息、適度運動)。
2.避免致癌危險因素(吸煙、過量飲酒、嚼檳榔、霉變食品、放射性輻射、化工制劑、激素類藥物等)。
3.預防治療相關感染或疾病(乙型肝炎、HPV感染、胃幽門螺桿菌感染等)。
(二)建議影響日常生活的恐癌嚴重者,積極尋求心理咨詢干預,并在日常生活中多參與社交活動及運動鍛煉。
心理咨詢可以幫助其轉移自身注意力,提供專業的幫助建議。社交活動可以搭建情緒分享平臺,有助于獲得外界親友支持幫助。同時運動鍛煉有助于協調身心健康,減少不適癥狀
– End –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