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非小細胞肺癌(NSCLC)是肺癌最常見的病理類型,大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已屬晚期,在某些特定驅動基因突變陽性的患者中,由于靶向藥物的出現,患者預后有了較大提升[1]。間質-上皮細胞轉化因子(MET)被認為是繼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之后又一重要的NSCLC分子治療靶點[2]。
MET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患者在臨床試驗以及個案報道中均顯示出對MET抑制劑的良好療效,提示MET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是靶向治療的良好指標[2]。針對MET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臨床存在多種檢測技術,本文將為帶您深入了解MET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的檢測現狀。
MET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是一種獨立的腫瘤驅動基因
MET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導致c-Cbl酪氨酸結合位點丟失,從而引起蛋白酶體介導的MET蛋白降解率降低,使MET信號持續激活,最終導致腫瘤發生[1]。MET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在NSCLC中的發生率為3%-4%,高加索人群中MET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的發生率高于日本人和中國人群(3.0%-4.9% vs 0.9%-2.8%)[1]。
MET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的發生率因組織學而異:在腺癌中約為2%,在鱗癌中約為1%,在腺鱗癌中約為6%,在肺肉瘤樣癌中約為13%[3]。既往研究顯示MET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不與EGFR、ALK等NSCLC的其他驅動基因共存,提示其代表一種獨立的腫瘤驅動基因[4]。
NSCLC中檢測到的驅動基因突變
精準檢測MET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存在挑戰
一項研究分析了60495例NSCLC患者的基因,共發現1387例(2.3%)NSCLC患者攜帶MET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研究人員對這1387例患者進行檢測,共檢測出1393種MET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橫跨多個功能位點:供體區(donor,42%)、受體區(acceptor,4.7%)、多嘧啶序列(poly-pyrimidine tract,15%)、受體和多嘧啶序列(13%)、D1010(23%)、Y1003(2.1%)和全外顯子缺失(whole exon deletions,0.3%)[5]。
由此可見MET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類型多樣且覆蓋區域較廣,精準檢測MET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可能存在挑戰。國內目前針對MET基因的靶向藥讓MET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肺癌患者看到了希望,但亟需精準、高效、便捷的檢測方法對潛在的受益者進行篩選。
盤點目前MET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的檢測技術
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檢測技術不斷提高,目前用于檢測MET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的方法包括DNA二代測序(NGS)、14號外顯子及其兩側內含子的Sanger測序、反轉錄-PCR(RT-PCR)和基于RNA的NGS檢測等。與Sanger測序相比,RT-PCR和NGS檢測具有更高的敏感性[1]。
■ RT-PCR
RT-PCR技術是近幾年來用于診斷NSCLC微轉移的最常用的技術,檢測靈敏度比傳統的免疫細胞化學方法高出10-100倍,可在106-107個正常細胞中檢出1-10個腫瘤細胞[6]。RT-PCR法雖然能夠較準確快速地探測到MET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的存在,但目前臨床應用缺乏質量控制標準,基于mRNA層面的RT-PCR尚未獲得相關指南及共識的推薦。
■ NGS
NGS是目前被認為可檢測突變類型最廣泛的檢測方法,傳統上基于毛細管的單基因測序的第一代技術(如Sanger測序法)已被NGS所替代,因為NGS允許大量平行測序,而且具有成本更低和通量更高的特點。
與傳統方法相比,NGS技術取得顯著進步,包括對完整基因組、外顯子組和轉錄組的全面測序[7]。NGS又可分為基于DNA水平的測序和基于RNA水平的測序。研究證實,基于RNA水平的NGS相比基于DNA水平的NGS檢測,用于檢測MET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更為精準[3]。
在一項實體瘤試驗中,基于RNA水平的NGS檢測出MET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的比例為4.2%,而基于DNA水平的NGS檢測出MET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的比例為1.3%。用這兩種方法檢測286個樣本發現,基于RNA水平的NGS檢出了10例MET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而基于DNA水平的NGS只檢出了4例MET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3]。
不過RNA測序在臨床實踐中也存在技術方面的挑戰,RNA比DNA更容易降解,這導致臨床病例中獲得的RNA質量可能會下降,特別是福爾馬林固定的石蠟包埋樣本[3]。不論是基于DNA水平和基于RNA水平的NGS都要求樣本有較好的核酸質量,如果由于樣本前處理或存儲不當導致核酸質量下降則會嚴重影響檢測的結果。
MET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檢測已被納入權威指南推薦
目前,MET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檢測已被納入2021年第6版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NCCN)NSCLC臨床實踐指南、2021年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NSCLC診療指南和2020版二代測序技術在NSCLC中的臨床應用中國專家共識[8-10]。
2021年第6版 NCCN NSCLC臨床實踐指南指出,對于MET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建議采用NGS基因檢測,基于RNA水平的NGS顯示出對檢出結果的提升,不推薦使用免疫組化(IHC)技術進行檢測[8]。
2021版《CSCO NSCLC診療指南》指出,對于不可手術Ⅲ/Ⅳ期NSCC患者,可通過單基因檢測技術或NGS在腫瘤組織中檢測MET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若組織標本不可及,可考慮利用循環游離DNA(cfDNA)/循環腫瘤DNA(ctDNA)進行檢測[9]。
《二代測序技術在NSCLC中的臨床應用中國專家共識(2020版)》指出,針對晚期新發或術后復發的NSCLC患者,結合患者實際臨床情況,如需獲得更多的潛在靶點信息,首次檢測建議采用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或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的檢測產品,檢測包括MET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和MET擴增等少見驅動基因變異[10]。
MET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檢測被納入2021年CSCO NSCLC診療指南
展望
最近批準檢測MET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的輔助診斷方法有美國的FoundationOne NGS分析和日本的Archer MET分析。隨著更多的基于腫瘤組織和血液NGS的使用,具有MET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的患者在接受全面的序列分析后被檢測出來的概率越來越高[1]。
不同的檢測方法對于不同變異類型的敏感性不同,因此選擇合適的檢測方法至關重要。隨著MET信號轉導通路及其與腫瘤作用機制研究的深入,期待在目前檢測方法的基礎上會有更多新興的檢測方法被開發出來,這將對攻克腫瘤、改善人類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