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到底能干什么?”
首都國醫名師、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郝萬山從醫50多年了,救治了無數的患者,也送走了不少人,其中就包括自己的親友。
他曾經親自目睹自己的一位同學去世,這位同學本身就是一位醫生,大學畢業時不慎感冒,然后病情逐漸發展為扁桃體炎、腎炎。因為病情控制不佳,最后竟然發展成了腎衰竭,經過兩次腎移植之后,這位同學最終因全身臟器功能衰竭去世。
這位同學去世之后,郝萬山教授不斷反問自己,作為醫生,究竟能為病人干什么?他多次在媒體上分享同學的經歷,忠告大家重視健康。
一、聽聽醫生的健康忠告
1、有病再治已經晚了,一定要重視預防
郝萬山教授認為,疾病形成了才去治療,就好比準備要打仗了,才發現兵器都沒有,才想到要鑄造兵器,為時已晚。疾病不僅要重視治療,更要重視提前預防。
正如小小的感冒、扁桃體炎,很多人都不會在意,郝萬山教授的好友起初只是一個小小的感冒引發出扁桃體炎,但由于沒有重視治療,病情反復發作,最終小病發展成大病,累及腎臟,無法挽回。
扁桃體炎是一種再常見不過的咽部感染性疾病,由細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癥。扁桃體是人體內部第一道防御機關,但這道“大門”并非銅墻鐵壁。
當細菌反復入侵時,這道防線就失去防御性。不僅如此,由于不及時治療,失去防御功能的抑制,細菌就會沿著血液向周圍組織擴散,很可能導致其他器官引發并發癥,如關節炎、心肌炎、慢性腎炎等。 得了小病也要重視,好好治療,預防大病的到來。
2、醫生不是萬能的,健康也要靠自己
作為醫生,郝萬山教授深感自身力量的渺小,醫生不是萬能的,只不過是在患者得病后,給予一定程度上的幫助。等病入五臟,醫生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沒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身體,平日多學習養生知識,關注身體一些異常信號,早發現、早應對才是治療的關鍵。
所有的重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們都是由一些曾經沒有受到重視的“小病”發展而來。由于缺乏正確的預防觀念,對自己身體不夠了解,多數患者只因病情嚴重干擾正常生活時,才來尋求醫生的幫助。
正如腎炎、慢性腎衰竭發展到尿毒癥需要很長的時間,期間如果發現得早,及時有效治療,依然維持正常腎功能不妨礙正常生活。但是,如果不檢查、晚發現,或者發現后不治療,則可能發展成尿毒癥。
全球著名的美國霍普金斯醫院發現,依從性差是導致青年慢性腎病患者進展為尿毒癥的主要原因之一。許多患者患有慢性腎病后,并不按照醫囑治療,甚至錯誤地認為反正治也治不好,干脆不管不顧。
二、腎衰竭有這幾個癥狀,別拖到尿毒癥
腎衰竭是不可逆轉的,但是可以通過適當的治療延緩病程,如果發現它的跡象,一定要及時干預。
1、少尿
當腎臟出現問題,最明顯的表現的就是尿量異常。若飲水量不減,并且沒有其他因素影響時,但是排尿量卻比以往有明顯減少,就得考慮是不是腎臟有了問題。
2、蛋白尿
健康人群所排出的尿液如白水狀,但腎臟出現問題,腎小管過濾受阻,導致蛋白質無法過濾,就可能在排尿時帶有大量泡沫。
3、身體浮腫
腎臟功能受到損傷,水分無法通過正常渠道排泄,體內便會囤積多余水分,進而使得四肢尤其是腿部的浮腫癥狀明顯。
4、渾身不適,瘙癢
腎臟是人體重要的排毒利器,腎功能下降,意味著體內廢物無法正常排出體外,長期積聚就會引起機體紊亂,出現嘔吐、食欲不振、渾身無力等不適導致渾身不適。當毒素透過汗液從體外排出時,還會刺激皮膚引起瘙癢感。
三、腎病患者如何預防尿毒癥?
不是每一位腎病、腎衰竭患者都會發展到尿毒癥,想要避免尿毒癥需要醫生和患者共同的努力。
1、早發現早治療
發現腎病較早的患者,如果接受治療,一般終身都不會進展到尿毒癥。而發現腎病時腎功能已經受損,且伴有高血壓患者,進展到尿毒癥的概率則大大增加。
2、飲食少油少鹽
腎病發病機制比較復雜,因此選擇相對健康的食物,更有利于減輕腎臟負擔。飲食清淡、少油少鹽、少吃高熱量食物,多吃新鮮蔬菜及水果,嚴格控制鹽的攝入量,避免對腎臟造成損害。
3、堅持運動
適當體育鍛煉,選擇游泳、慢跑、騎自行車、跳舞、健美操等體育項目。動能生陽,陽氣通達,身體就會健康。
4、生活規律,情緒良好
疾病治療,除了依靠科學,還要有信心。患者對治療過于悲觀,會產生抵觸心理,無法控制病情不說,由于長時間的情志不暢,還會導致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導致病情加重。
腎病的發病機制比較復雜,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易反復發作,除了重視藥物治療以外,也要注意規律生活,避免觸發誘發因素,尤其是感冒等呼吸道感染,感染和發生嚴重不良后果的風險大,應第一時間去醫院檢查。
參考資料:
[1]《「扁桃體」發炎連累心臟和腎!出現4種變化就該切除了》.生命時報.2020-09-04
[2]《所有的腎臟病都會發展成尿毒癥?純屬謠言》.科學辟謠.2020-11-06
[3]《曾眼睜睜看著同學死亡,名中醫重新審視:總結出6條健康真相》.健康時報.2019-06-16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