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去醫院看病或體檢的時候,總是會被安排去抽血做血常規檢查,但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么要查血。而且抽血后看著血常規化驗單上各種項目和數值,更是充滿了疑惑。
到底血常規檢查有何意義,我們能從中了解到什么健康信息呢?
一、為什么到醫院總是要做血常規?
血液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能運輸氧氣和營養物質,對保證身體的新陳代謝、維持體內環境穩定和各器官組織正常運作都有著重要作用。血液健康關系著全身健康,一旦血液中某個成分出現變化,就可能會影響到整個體內環境,導致組織器官出現功能紊亂;而人體各組織器官如果發生病變,也會導致血液成分發生變化。
通過血液的檢查可以了解到血液成分的變化,輔助醫生診斷疾病,找出疾病的原因。
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其中血細胞包括了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血常規檢查主要是檢查血細胞的數量和形態變化。
紅細胞主要功能是負責運輸氧氣和二氧化碳。維持組織器官的正常運作。當血液中紅細胞數量減少,或者其結構發生變化,相應的血紅蛋白氧結合能力就會下降,進而組織器官就會缺氧,引起疾病。
白細胞是人體的免疫細胞,主要功能是負責防御病毒、細菌和寄生蟲等外來物的入侵。白細胞可以分為有顆粒型和無顆粒型兩種。其中有顆粒的包括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無顆粒的則包括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正常情況下,中性粒細胞約占60%,淋巴細胞約占35%,其他細胞則占比很少。當人生病的時候,血液中白細胞的數量就會增加;同理,當白細胞數量減少時,人也很容易被病菌感染而生病。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止血和凝血。當血管出現損傷、血液流出時,血小板就會聚集到傷口處,釋放出促進血液凝固和促進血管收縮的物質,加速血液凝固,制止血液持續流出。當血小板發生異常時,可能會降低止血功能,導致出血不止。
二、血常規重點關注3個指標
血常規化驗單上的檢查項目一般有20多項,數值旁邊有箭頭就代表指標異常,箭頭向上代表超出參考范圍上限,箭頭向下則代表沒有達到參考范圍下限。對大多數人來說,主要看以下3個指標就能了解是否有主要性的疾病。
- 紅細胞(RBC)
紅細胞的升高和降低一般和血紅蛋白同步。紅細胞計數,正常男性(4.0-5.5)×10^12/L;女性為(3.5-5.0)×10^12/L。
如果紅細胞總數升高,可能是嘔吐、腹瀉、嚴重燒傷、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等導致的;如果紅細胞總數降低,可能是缺血性、溶血性、再生性障礙貧血或是急慢性失血等導致的。
- 白細胞(WBC)
白細胞計數,正常值總數為(4.0-10)×10^9/L。
白細胞總數增多,可能是細菌感染(如急性扁桃體炎、急性闌尾炎等)、中毒、大出血、嚴重組織損傷、白血病等;白細胞總數減少則可能是病毒感染(如病毒性感冒、水痘等)、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物理或化學損傷、脾功能亢進等。
要區分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還需要結合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的比例來看。如果白細胞總數上升,中性粒細胞比例上升,代表可能有細菌感染;如果白細胞總數上升或基本正常,淋巴細胞比例上升,則說明可能有病毒感染;如果嗜酸性粒細胞數量或比例上升,則可能是有較嚴重的過敏或寄生蟲感染。
- 血小板(PLT)
血小板計數正常值為(100-300)×10^9/L。
血小板總數增高可能會發生血液凝結,導致血栓,常見于急性感染、缺鐵性貧血、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某些惡性腫瘤等;血小板總數減少則代表止血能力下降,常見于牙齦出血、白血病、系統性紅斑狼瘡、脾功能亢進、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惡性腫瘤骨髓轉移等。
很多人認為血液檢查可以診斷癌癥,這其實是錯誤的觀念。因為不是每種癌癥分泌物都能從血液中檢查出來,血液數據異常也不一定就是癌癥。癌癥需要綜合血腫瘤標記物、特異性物影像、血CT核磁內鏡等檢查來診斷。血常規雖然不能診斷癌癥,但也可以作為篩查依據,比如肺癌、消化道癌等,患者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會升高。
三、出現2種異常,及時做血常規檢查?
1、莫名其妙牙齦出血
一般中青年牙齦出血是因為牙齦發炎、血管擴張充血,在輕微外力的作用下就容易引起血管壁破裂導致出血。而老年人牙齦開始萎縮,牙齦中的顯微組織發生變性,血管數量減少,即使牙齦有炎癥,一般也很少會出現牙齦出血。
如果老年人莫名其妙地牙齦出血,尤其是全口牙齦廣泛性、慢性滲血,甚至伴有皮膚青紫斑,就一定要去醫院做血常規檢查。
如果白細胞數出現異常增高,很可能提示白血病。白血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白血病患者通常會出現突然高燒、臉色蒼白、疲乏、有出血傾向、關節疼痛、淋巴結腫大等;慢性白血病患者則可出現疲倦乏力、低燒、盜汗、消瘦、血小板減少等癥狀。
2、身上莫名長紫癜
身上莫名長紫癜,代表皮膚下有出血癥狀,此時一定要盡快到醫院做血常規檢查。如果查到血小板異常減少,有可能是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
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主要是因為機體內免疫功能異常,導致血小板生成減少和血小板破壞增多,是常見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各年齡段人群均可發病,如果有感冒等病毒感染表現,也可能會誘發此病。
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的癥狀較為隱匿,患者可能會出現皮膚上有發紫的瘀傷或瘀點,牙齦或鼻出血、月經量多等癥狀。
血常規檢查是常見且重要的檢查項目之一,可以檢查出很多疾病,例如血液病、糖尿病、肝臟病等。認識血常規檢查、學會看血常規化驗單,能幫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但光靠血常規檢查,并不能檢查出所有的疾病,仍需結合癥狀以及其他檢查結果來綜合診斷。
參考資料:
[1]《你對血常規的解讀水平在哪個層次?》.丁香園.2018-11-21
[2]《血常規檢查中,如果這3個指標升高,建議做進一步檢查,別大意》.精準醫學.2021-12-23
[3]《身上莫名長紫癜 查查血常規》.大河健康報.2019-10-25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