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一站式診療,多學科“協”作,讓肢端肥大癥患者獲益良多。
肢端肥大癥是一種以生長激素(GH)產生過量引起胰島素生長因子-1(IGF-1)過度分泌為主要特征的內分泌疾病[1]。肢端肥大癥患者有代謝和軀體改變,常有疼痛表現,給患者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多維度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
其與預期壽命縮短有關,可引起心血管、代謝異常等多種并發癥,長期的治療更是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3]。因此,合理診療對控制疾病癥狀、緩解患者心理壓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尤為重要。
為進一步診療包括肢端肥大癥在內的垂體疾病,穩步推進垂體瘤防治事業發展,北京協和醫院即將成立垂體疾病創新診療中心。“醫學界”特別邀請北京協和醫院垂體疾病創新診療中心金自孟教授和姚勇教授與我們深度分享一下垂體疾病創新診療中心成立的過程、意義以及對于肢端肥大癥管理的看法。
“對于協和醫院而言,垂體瘤多學科聯合診療(MDT)模式的建立,迄今已有40余年的歷史。”金自孟教授表示。
自1978年開始,北京協和醫院就開始了對垂體瘤MDT模式的初探,由內分泌和神經外科牽頭組織耳鼻喉科、眼科、放射科等8個科室共同組成了垂體疾病團隊。同年,該團隊完成了國內第一例經蝶垂體腺瘤切除術,填補了我國醫療史上的空白。“雖然協作模式早已存在,但此前并沒有一個真正屬于各科室專家協同工作的場地和配套體系,更多是專家自發組織。”
基于此,為了進一步將垂體瘤MDT模式推向全國,規范垂體瘤診治行為,普及垂體瘤相關知識,開展多中心前瞻性的臨床研究,提高垂體瘤的診治水平,為垂體瘤患者服務,北京協和醫院垂體疾病創新診療中心即將成立,集神經外科、內分泌科、婦產科、放射科、眼科、放射治療科、病理科及核醫學科于一體,致力于為患者提供最理想的治療。
垂體瘤可引發多種疾病,肢端肥大癥便是其中一種。在確診肢端肥大癥后,建議由多學科協作制定個體化治療策略。目前,肢端肥大癥的治療手段包括手術治療、藥物治療以及放射治療,其中經鼻蝶竇垂體手術為首選治療方法,可以迅速地解除腫瘤壓迫癥狀,降低激素水平。而對于部分因肢端肥大癥的并發癥不適合接受手術、術后激素水平未能達到正常標準或不愿意接受手術的患者,也可以首選藥物治療[4]。
《中國肢端肥大癥診治共識(2021版)》(以下簡稱《共識》)推薦將長效生長抑素受體配體(SRLs)作為藥物治療的首選,其可以降低生化指標,改善常見的頭痛、疲勞、多汗、關節痛等癥狀及高血糖、高血壓、心功能不全等并發癥4。
隨著循證證據的累積,《共識》推薦的生化控制目標(隨機GH<1μg/L)趨于嚴格,生化達標是治療肢端肥大癥的首要目標[4]。注射用醋酸奧曲肽微球作為SRLs的代表藥物,在調整劑量后可使80.3%的生化不達標患者達到生化控制目標,被《共識》推薦為可保障長期生化達標的治療基礎用藥[4,5]。
放射治療建議作為候選治療方案,當手術以及藥物治療均無效或患者因經濟條件等原因不能夠接受前兩種治療時,再考慮放射治療。姚勇教授強調,三種治療方式都不可或缺,三者相輔相成共同造福肢端肥大癥患者。
金自孟教授表示,北京協和醫院垂體疾病創新診療中心是在幾代協和人的努力上成長和建立起來的,作為第一個建立垂體瘤MDT模式的醫院,在取得傲然成績的同時,致力于垂體瘤MDT模式的推廣。在北京協和醫院的號召下,全國已有多家垂體瘤MDT中心陸續成立。
從一個小小的垂體團隊成長為有87家合作單位的中心機構,其影響范圍愈加深遠,管理體系愈加完善。“現在我們擁有自己的數據平臺,隨訪與管理能夠持續跟進,同時會定期給病人發健康測試,提醒定期復查,并提供預約服務,”說到這,姚勇教授的語氣分外自豪與堅定,“這一切都是為了患者。”
垂體疾病創新診療中心正式成立后,醫生可以通過MDT模式將以往就診的患者特征整合起來,在不同中找相同,讓罕見不再罕見。從以往的單打獨斗變成協同作戰,診療不止于治病,還為患者提供“售后服務”,一站式解決患者所有煩惱。“我們希望以垂體疾病創新診療中心為平臺,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診治,讓所有患垂體相關疾病的患者獲益,這是我們的目的。”金自孟教授說。
不同的疾病程度、不同的臨床表現、不同的年齡、甚至不同的性別,都可能導致患者在治療時往返于不同科室,大大增加患者負擔。“在疾病的診治模式當中,MDT模式是最有效、最讓患者獲益的一種治療模式。”姚勇教授表示。
北京協和醫院垂體疾病創新診療中心成立后,患者在不同科室來回奔波的辛苦將不復存在,患者可以同時面對所有相關科室的醫生,及時得到診斷和治療,一站式解決問題。
當遇到疑難病例,各科室醫生共同研究探討處理方法,最終以創新診療中心為平臺,將病例歸納總結后放入數據庫,也有利于臨床研究工作的開展。姚勇教授表示,隨著數據的累積,未來應用該數據庫制定更適合我國患者的診治指南將不再是奢望。
北京協和醫院垂體團隊的成立已有43年,這既體現了北京協和醫院“多科協作、綜合優勢”的特色,也為罕見病患者解決了往返多個科室就診的難題。43年間,雖然有的前輩已經離開了,但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包括來自全國各地的研究生、進修醫生等等。“參加到垂體疾病創新診療中心的工作中,對他們來講是歷練,是提高,對我們而言,是新生力量的培養,是年輕力量的展露頭角。”金自孟教授說。
時光如白駒過隙,垂體團隊不斷納入著新鮮血液,幫患者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百年協和,一切為民,為患者提供更有質量、更有效率、更有溫度的醫療服務,是每一代協和人永恒的價值追求,也是北京協和醫院垂體疾病創新診療中心成立的初衷。
在垂體疾病創新診療中心工作的人員來來往往,一切又是新的開始。
金自孟 教授
北京協和醫院
姚勇 教授
北京協和醫院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20;36(9):751-760.
[2].Gadelha MR, et al. Endocr Rev. 2019 Feb 1; 40(1):268-332.
[3].Liu S, et al. J investig Med. 2018;66:653-660.
[4].中國垂體腺瘤協作組. 中華醫學雜志. 2021;101(27):2115-2126.
[5].Colao A, et al. Eur J Endocrinol. 2007;157(5):579-587.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