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kkgi4">
    <td id="kkgi4"><kbd id="kkgi4"></kbd></td>
  • <td id="kkgi4"></td>
  • <table id="kkgi4"><noscript id="kkgi4"></noscript></table>
  • 愛硒健康網丨癌癥腫瘤治療助手

    體檢查出息肉,嚴重嗎?有種息肉癌變率幾乎100%,發現了立馬切除

    公園里,經常一起跳舞的劉阿姨和王阿姨一碰面就寒暄:“王姐,鄭姐怎么沒來跳舞啊?”

    “嗐,你沒聽說嗎?她得了癌癥!好像是腸子里長了個肉疙瘩,當時她沒當回事兒,結果一直拉肚子、便血,才到醫院檢查,結果就被查出是腸癌。”

    “啊?真是嚇人!我上周體檢也查出膽囊上長了息肉,會不會也變成癌癥啊?我得趕緊去瞧瞧。”

    “你趕快去瞧,都說這息肉是癌癥的敲門磚,一不留神就會壞事兒。我過幾天也得做個體檢去。”

    在體檢中查出息肉已不是什么稀奇事兒,有人膽戰心驚,認為息肉是癌癥“敲門磚”,心急火燎地找到醫生要求切除;也有些人不當回事兒,查出息肉后依舊保持著原來的生活壞習慣,結果卻讓息肉發展成了癌癥。

    那么,體檢查出息肉,到底應該如何處理呢?哪些部位的息肉最危險呢?今天小艾就詳細給大家講講。

    一、人為什么會長息肉?

    息肉,指的是人體部位表面的一類腫塊,現代醫學里將人體黏膜表面長出原本沒有的異常腫塊命名為息肉。臨床上,通常會根據息肉生長的部位加個“定位前綴”,比如:聲帶息肉、胃息肉,如果同一部位息肉超過2個,則叫做多發性息肉。此外,息肉根據病理性質的不同,也有炎癥性、增生性、腺瘤、錯構瘤、其它腫瘤等區別。

    息肉的生長主要受到基因遺傳、炎癥反應、激素水平等3大因素的影響,當人體組織局部黏膜長期受到基因突變、炎性刺激或激素影響時,就會導致局部組織增生,在黏膜表面形成腫塊。如子宮內膜組織增生和雌激素水平有關,直腸組織的長期慢性炎癥會導致增生,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通常由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導致,。

    二、哪個部位的息肉最危險?

    臨床治療中,腺瘤和胃腸道息肉發病率最高,不過從理論上來說,只要被黏膜包裹的組織都有可能發生息肉,比如:鼻腔、腸胃、聲帶、子宮、膀胱等等,那么,哪個部位的息肉最危險?是否任何部位長了息肉都要切除?切除后是否就萬事大吉了呢?小艾以常見的5種息肉為例,給大家具體。

    1、鼻息肉

    鼻息肉多是由于鼻腔黏膜長期發生炎性反應引起的組織水腫,導致患者可能出現持續鼻塞、頭暈頭痛、面部不適、流膿涕、嗅覺消退甚至缺失等癥狀。

    那么,鼻息肉是否有癌變的可能呢?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耳鼻喉科汪湘勇主任解釋,大多數鼻息肉是長期炎癥的結果,屬于良性病變,不必過分擔心,不過極少數情況下也有惡變的可能。

    此外,鼻息肉若治療不及時,可能越長越大,直至填滿整個鼻腔,最終導致鼻子變形,鼻背變寬,形成“蛙鼻”。而鼻息肉還可能導致鼻塞、鼻分泌物增多,也會影響鼻炎、鼻竇炎等疾病的治療。因此,發現鼻息肉后,一般建議手術治療。

    2、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一般是由膽囊壁向內生長,其發病原因主要是膽固醇代謝障礙和長期慢性炎癥,也和情緒不良、缺乏運動和不良飲食等有一定的聯系。臨床發病率為1%-9%,患者通常無明顯癥狀,極少數有消化不良和腹部疼痛(膽絞痛)的表現。

    膽囊息肉患者有80%都屬于膽固醇性息肉,其息肉往往偏小,生長緩慢,屬于良性息肉。醫學界認為膽固醇性息肉癌變風險極低,幾乎不會癌變。相反,罕見的腺瘤性息肉卻存在癌變風險,由于其生長迅速,但是病灶不大,早期膽囊癌難以診斷。

    四川省腫瘤醫院胃腸外科中心趙平主任表示,若膽囊息肉單發最大直徑達到1厘米、短期生長迅速最大直徑達到1厘米、合并慢性膽囊炎等,符合這3種情況之一就要立即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

    而息肉若直徑小于1厘米,說明癌變風險較低,定期檢查即可,一般6個月一次。

    3、胃息肉

    胃息肉的發生主要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膽汁反流、遺傳因素等有關,和長期服用抑酸藥物、吸煙酗酒等也有一定聯系。患者有時沒有明顯癥狀,有時有腹脹、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輕微癥狀,嚴重時卻可以引起消化道出血、幽門梗阻、上腹部疼痛等癥狀。

    胃息肉絕大多數都是良性的,癌變風險較低,大致可分為腫瘤性和非腫瘤性,其中非腫瘤性息肉,如:炎性纖維性息肉、錯構瘤、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性息肉等,需要定期體檢,做好監測,無需特殊處理。但是腫瘤性息肉,如家族性息肉綜合征、腺瘤等具有一定癌變風險,需要手術切除。

    胃息肉病理性質的判斷必須經由活檢,對有癌變傾向和癌變證據的息肉有多種方法處理,小息肉可用電凝治療、活檢鉗鉗除術、氬離子凝固術等處理,大的息肉可在內鏡下用黏膜切除術、黏膜下剝離術等處理,如果息肉大到普通方法難以處理,就要求助于外科手術了。

    4、腸息肉

    腸息肉可分為腺瘤性和非腺瘤性,其中增生性息肉、炎癥性息肉等非腺瘤性都屬于良性息肉,幾乎沒有癌變風險。數據顯示,腺瘤性息肉發病率占腸息肉總體的50%-67%,其癌變風險也相當高,要警惕。

    醫學研究發現,腸息肉一旦達到1厘米,癌變風險10%,達到2厘米癌變風險增至50%。還有廣積息肉,和一般息肉不同,它是沿著黏膜表面橫著生長的,危險性同樣高,要積極考慮手術。

    健康人士如果第一次檢查無腸息肉,往后3-5年做一次檢查,如果發現了沒有癌變風險的腸息肉1年1查即可,但是有癌變風險的腸息肉切除后要注意了。醫學調查結果顯示,國外結直腸腺瘤術后3-5年復發率高達20-50%,國內1年復發率也達到38.1%,2年復發率飆升至78.2%,由此可見,腸息肉復發率之高,術后定期體檢防復發也是一定不能省!

    5、宮頸息肉

    宮頸息肉通常因炎癥反應、病原體感染、內分泌紊亂而起,患者會有白帶異常、下體不規則出血等癥狀,少數患者有陰道口腫塊脫出的情況。

    宮頸息肉絕大多數情況都是良性的,臨床統計發現,其癌變幾率不足1%,如果息肉本身沒有引起任何異常癥狀,只需定期體檢,進行監測即可,如果息肉太大引起了上述幾種異常癥狀,可以通過微創手術稍微處理并且做病理檢查。

    注意,若符合備孕時期出現宮頸息肉、息肉外觀異常或超出3厘米、嚴重出血這三種情況之一,都建議患者進行手術切除息肉。

    需要強調?的是,雖然大部分息肉都是良性的,即使是腺瘤性息肉,演變為癌癥也可能需要幾年、十幾年之久,但有種息肉的癌變率卻幾乎為百分百,即家族性息肉病

    家族性息肉病也是醫學界公認的癌前病變,其特征為多發、多形、高癌變率。其中,胃息肉和腸息肉最常見,若不及時治療,中年以后幾乎100%的病例會發展為胃癌或結腸癌。

    因此,四川省腫瘤醫院胃腸外科中心胃癌病區主任趙平教授提醒,家族有消化道癌癥病史的高危人群,一定要警惕息肉,發現后及時切除,做到早預防、早治療。

    三、不用切的息肉,日常也要注意護理

    息肉畢竟是人體長出的異常贅物,雖然從病理性質來說是良性的,但是其本身的存在就意味著人體出現了不可控的異常,要及時調理身體,查明病因。不用切的息肉也要和醫生溝通好定期體檢的周期,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和護理,將疾病風險扼殺在搖籃里。

    此外,如果有家族癌癥遺傳經歷的,要進行篩查體檢,身體有炎癥的要消除體內炎癥,同時改善自己的生活習慣。有很多患者在將有癌變風險的息肉切除后,掉以輕心,導致息肉惡變、癌癥復發的情況令人遺憾。希望大家能夠提高重視,學會保護自己的健康。

    #人人能科普,處處有新知#

    參考資料:

    [1]《身體這6大地方發現的息肉,一定要小心!》.健康時報.2021-12-05

    [2]《體檢發現膽囊息肉怎么辦?》.人民政協報.2021-09-06

    [3]《科普| 您一定要知道的“胃息肉的那些事兒”》.消化界.2021-12-17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

    分享到:更多 ()

    評論 搶沙發

    • 昵稱 (必填)
    • 郵箱 (必填)
    • 網址
  • <xmp id="kkgi4">
    <td id="kkgi4"><kbd id="kkgi4"></kbd></td>
  • <td id="kkgi4"></td>
  • <table id="kkgi4"><noscript id="kkgi4"></noscript></table>
  •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又黄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