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醫治療過程中,有的患者可能會出現腹瀉、腸炎,伴有腹痛、惡心、嘔吐等反應,特別是年紀大的病人,有的人一天拉五六次、七八次、十次。這與腸道菌群的失調、腸道黏膜屏障的防御功能受損相關。
針對這種情況,中藥如何治療?
首先,從中醫病機來講,脾虛濕盛是腹瀉的基本病機,脾虛還會導致消化吸收功能紊亂、腸道菌群失調。所以我們要調節腸道菌群失調,治療原則就是健脾、利濕、扶正、減毒,以六君子湯、四君子湯、六味地黃丸等為主方加減。在這個基礎上,可以用黨參、淫羊藿、山藥、大棗、制甘草、芍藥、黃柏等來健脾利濕、扶正、減毒、除濕,加強治療。
患者故事
一女性患者,54歲,當地醫院診斷為右肺腺癌,伴雙肺轉移,咳嗽。化療四個療程后復查,結果發現化療療效不好——結節增大,雙肺整個都還有轉移灶。
于是去年年底進行了免疫治療,治療兩周后咳嗽確實好轉,但是又開始腹瀉,每天五六次。
先不談這個患者,很多更年期女性很容易出現大便干燥的問題。
這是因為女性的激素分泌水平紊亂了以后,加上腸道分泌液變少,所以更年期女性容易便秘。這個患者在經過免疫治療嚴重腹瀉,首先考慮到是免疫治療的不良反應。
病人來看診時,面部表情很痛苦,舌苔白厚,很干、膩,脈弱,因難受吃不下東西,渾身不舒服。
用藥上以扶正健脾、利濕和胃為主要治療原則,患者一個月后復診,以上癥狀和精神狀態明顯好轉,大小便正常,食欲改善,舌淡苔白,脈細。調方后,繼續開藥28劑。基本痊愈,沒再出現以上癥狀。
其實,中醫中藥在治療一些不良反應,減毒增效方面還是有很好療效的。
好的治療效果除了與醫生的醫術有關外,湯藥的服用方法也非常重要。
很多病人為了能夠更好的藥物吸收而空腹喝藥,導致胃腸道反應比較厲害,腹瀉加重,所以大部分中藥的服用時間是飯后,不能空腹喝。
那剛吃完飯能服用嗎?
也不行。
剛吃完飯,胃部比較飽脹,如果又喝一大碗中藥,會加重胃的負擔,也不舒服,甚至可能會和飯一起會嘔吐出來。所以病人吃藥效果如何,除了跟方子有關之外,服用的方式、方法、時間也很重要,吃中藥一定要在飯后半小時后,溫服。
除了服用時間,服用的量對效果也有很大影響。
在臨床過程中,很多患者覺得開的中藥不能浪費,要多煎點,全喝下去。一次喝一大半,比如400、500毫升,甚至600毫升,喝完以后,整個胃不舒服,一天都不想吃飯,光難受得吐。服藥一般每天兩次,每次150毫升左右。
像一些胃癌或消化道癌患者,本身胃口就不好,消化功能差,或者胃癌切除術后胃容量很小,如果一天兩次,一次150毫升,不好容納。針對這種特殊的病人,可以少量多次服用。比如每次80毫升,分4次服用,總量差不多就可以。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