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乳腺癌患者來說,腫瘤發現得越早,有效治療和長期生存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盡早確認腫瘤的性質非常重要。
到底哪種檢查能更好地確定結節的性質?不同的檢查方式又有哪些區別與優勢呢?下面就讓我們一探究竟!
NO.1
當下:常見的乳腺癌檢測方式
鉬靶:鈣化查殺小能手
鉬靶也就是乳腺X線,檢查中會用鉬靶板擠壓乳腺,釋放X線,以此來反映正常腺體、脂肪組織和乳腺腫塊的不同密度。鉬靶對于惡性鈣化灶的檢出率具有非常大的優勢,因此在以鈣化灶為首要表現的乳腺癌患者中,鉬靶是重要的檢查手段。
但是,乳腺的鈣化點也并不都指向乳腺癌,很多女性都有1個或以上的鈣化,且大多數是良性病變。
鈣化表現為以下兩種情況:
其一是微小的、不規則的鈣化,稱為微小鈣化,常與乳腺癌相關,需要活檢來進一步明確。
其二是粗糙的、大的鈣化,稱為粗大鈣化,通常預示著良性病變,例如老化、外傷或良性得腫瘤(例如纖維腺瘤)。需要補充的是,服用鈣片或者鈣劑補充劑治療與鈣化點的出現沒有關系!
值得一提的是,乳腺的致密性(可以理解為乳腺的密度)也會影響鉬靶檢查的準確度,年輕患者的乳腺常常更致密,容易判斷不準確。也因此,大多專家都建議4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應首選乳腺彩超進行篩查。
優點:分辨率高,可以發現微小的鈣化灶,不受身材胖瘦影響。
缺點:有放射性,不宜在短時間內頻繁進行,處于經期的女性不適合做。年輕乳腺致密型女性易判斷不準確。
2022《中國乳腺癌篩查與早期診斷指南》建議
推薦40-69歲女性使用乳腺x線攝影進行乳腺癌篩查,建議每2年一次。
檢查注意事項:
最好可以攜帶以前做的鉬靶片及其報告,以便與新的比較。
檢查的時間最好為月經來潮后7—10天。
在攝片前請不要在腋下及乳房表面使用除臭劑、止汗劑、粉底、乳液、面霜及香水等物品。除臭劑及粉底中的金屬顆粒可能會在攝片中顯影,繼而影響讀片。
彩超:排除鉬靶無法測出的腫瘤
在國內,對于許多初次發現乳腺腫瘤的患者,彩超是首選的排除性檢查方法。美國放射學院影像網多中心臨床研究結果顯示,乳腺鉬靶檢查加超聲檢查診斷準確率為91%,單獨乳腺鉬靶檢查78%。
乳腺彩超檢查主要是鑒別女性乳腺腫塊的性質,顯示乳腺內部的細微結構,幫助排除鉬靶檢測無法測出的腫瘤。
通常囊性腫塊并非惡性,不需要進一步篩查,除非囊腫性質較復雜,才需要穿刺活檢,而如果腫塊是實性的,又表現得比較可疑就需要進一步檢測了。
彩超的BI-RADS腫塊分級對診斷乳腺良惡性疾病提供了規范、統一的專業術語和評估分類標準,但是在超聲檢查中不同醫師對于超聲征象的判別存在差異,會造成評估分類的不準確。
在各類別中,2類和5類比較容易評估;3類和4類的判別在不同醫師之間則存在較大差異,易出現良惡性判斷的混亂。
優點:操作相對簡單;價格低廉;無輻射,可以針對可疑病變進行多次動態隨訪;對于鑒別囊實性病變、評估致密乳腺、評估腋窩淋巴結上優于乳腺鉬靶;可觀察血流信號。
缺點:對檢查者技術和耐心要求高;對微小鈣化檢出率低。
2022《中國乳腺癌篩查與早期診斷指南》建議
1.建議在有組織的乳腺癌篩查項目中,采用超聲檢查與乳腺X線攝影篩查結合的篩查方式
2.建議在年輕女性或者乳腺組織致密的女性群體中,采用超聲篩查
3.建議在乳腺X線攝影篩查不可行的情況下,采用超聲篩查
4.建議具有一般風險的女性可每2年1次接受超聲篩查,具有高危風險的女性,可每年1次接受超聲篩查
檢查注意事項:
1.檢查前不需要特殊準備,如懷疑有纖維囊性乳腺病,建議在月經期后3~7天進行檢查。
2.檢查前避免擠壓乳頭,避免行乳腺導管造影和穿刺活檢。
3.檢查時患者仰臥位,上臂外展上舉,充分暴露乳房及腋窩,檢查外上象限時輔以側臥位。
4.檢查范圍包括雙側乳腺及雙側腋窩,如懷疑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需檢查同側鎖骨上區。
核磁共振:高敏感度的雙刃劍
核磁共振具有很好的軟組織分辨率,且沒有放射性損傷,可以發現臨床鉬靶和超聲檢查不到的乳腺癌。同時,核磁共振的三維成像也可以使病灶顯示更直觀、定位更準確,敏感性也更高。
研究發現[1],核磁共振、乳腺鉬靶、彩超對乳腺癌的檢出率分別92.68%、79.27%、73.17%。這一結果充分顯示,與乳腺鉬靶、彩超相比,核磁共振對早期乳腺癌的檢出率較高。
需要注意的是,敏感性高也是一把雙刃劍,核磁共振的假陽性比率也不低,為了避免非必要手術,對可疑病灶專家組仍然建議先行穿刺活檢,明確腫物性質,再行后續治療。
優點:敏感性極高,三維立體觀察病變,無電離輻射,可檢出多中心多病灶病變。
缺點:假陽性率高(將非乳腺癌診斷為乳腺癌),檢查時間較長,價格貴,檢查禁忌多(心臟起搏器等金屬植入物,幽閉恐懼癥,造影劑禁忌等)。
2022《中國乳腺癌篩查與早期診斷指南》建議
乳腺磁共振(MRI)檢查可用于分期評估,以確定同側乳腺腫瘤范圍、多灶及多中心性腫瘤, 或在初診時篩查對側乳腺腫瘤。
這能夠幫助醫生了解腫瘤情況制定手術計劃、評估治療效果、判斷是否能進行保乳手術。
檢查注意事項:
1、檢查時間,盡量避免在月經前進行檢查,因為月經前乳腺組織會有充血以及水腫,局部血運比較豐富,所以血流信號相對較好,容易干擾正常結果。妊娠期間盡量不建議進行乳腺核磁,特別是增強核磁,其所用的造影劑可能會對胎兒造成影響;
2、檢查過程中不能佩戴裝飾品,特別是金屬裝飾品,在核磁共振的時候可能會出現假影,進而造成對結果的錯誤評判,所以檢查前需要將患者身上的裝飾品取下;
3、進行乳腺增強核磁的時候,個別患者會對造影劑過敏,需要及時告知醫生并進行處理,以免發生生命危險。
CT:早期乳腺癌診斷的新星
通常CT并不被列入乳腺成像的選擇中,但是乳腺CT檢查無需擠壓乳腺,且患者耐受性好,有望成為早期乳腺癌診斷的一個新的工具。對于確診腫瘤分期較晚,具有高復發危險因素的患者,2022 CSCO乳腺癌指南中建議對其行CT檢查。
優點:三維立體,可以了解腫塊與皮膚和胸壁的關系,可以了解肺內情況,舒適感高(無需擠壓乳房),時間短。
缺點:輻射劑量略高于乳腺鉬靶,檢查微小病變和微小鈣化方面仍需提高,費用略高,存在造影劑過敏危險。
檢查注意事項:
1、育齡婦女要確定自身未懷孕,才能進行CT檢查。對于懷孕女性,一般不建議做CT檢查。
2、CT檢查前需取出檢查部位攜帶的金屬物質,比如含各種金屬異物包括頭飾、耳環、項鏈、錢幣、鑰匙等物品,檢查過程中均需取出。
3、受檢在進行醫療照射,需對鄰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進行戴鉛帽、鉛圍脖、鉛圍裙等屏蔽防護。
臨床中,在探查到難以確定性質、或者是惡性可能性較大的腫塊時,大多醫生會建議患者做個穿刺,來敲定腫瘤的性質,若是腫塊太小難以穿刺,則常采取手術的方式確定腫塊性質。
除了以上這些比較常見的乳腺癌診斷工具外,也有許多新興的、更加精確的診療設備正在逐步入局,為早期乳腺癌的確診帶來了新希望。
NO.2
未來:乳腺癌檢測方式的探索
DBT模型
DBT模型(乳腺斷層融合X線成像)是乳腺X線檢查中的一種新興技術,就好比從多個角度拍攝乳腺的X線“照片”,再通過科技手段處理這些影像,最終實現乳腺的三維影像重建,將乳房內外的全貌具象化地展現出來,且這個精確度會隨著技術的進步而逐漸提高。
最近,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團隊就基于DBT圖像,開發了一款用于預測婦女患乳腺癌風險的模型,主要是針對那些獲得陰性或良性篩查結果、但仍有可能在下一次篩查前或篩查時出現乳腺癌的女性,進行臨床護理和保健工作。
該模型基于乳房X光檢查結果(乳房密度、微鈣化、腫塊),及其左右乳房上的差異、年齡差異,對乳房中多個分區進行評估,最后通過分數來量化乳腺癌風險。
研究發現,在乳房X光檢查后一年內預測乳腺癌患病風險時,DBT模型的敏感度比現有風險預測模型高1.5-2.4倍。
本次模型使用的DBT圖像可以一次性最多生成300張圖像,能夠展現更多細節,研究者們基于該DBT模型指出,有14%的女性在陰性或良性篩查后,仍具有乳腺癌患病高風險,在篩查后的一年內患病風險比普通人群高出近20倍!
在不久的將來,它或許能幫助放射科醫生更好地識別哪些人群需要加強乳腺篩查,以及時地發現癌變并開始相應治療。
循環腫瘤DNA
在乳腺癌的早期階段, 血漿中的循環腫瘤DNA的水平往往很低,這就使得循環腫瘤DNA在乳腺癌早期診斷中的使用受到了限制。
但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循環腫瘤DNA在乳腺癌早期診斷以及轉移復發的早期診斷方面還是取得了一些進展。Saliou[5]等發現,循環腫瘤DNA可以早于手術發現腫瘤,且與術前血漿樣本具有93%的一致性。
關于循環腫瘤DNA對乳腺癌的早期篩查,目前還缺乏足夠多的循證醫學證據,未來我們也將持續關注。
分子影像學
分子影像學指的是向患者體內注入放射性追蹤劑,追蹤劑將會流經全身并被細胞吸收,異常細胞與周圍正常組織對追蹤劑吸收的差異形成對比,并被感應成像。
分子影像學能夠反映活體狀態下的分子水平變化,更精準地檢測乳腺導管內原位癌和癌前非典型病變。
目前,分子影像學主要作為乳腺影像檢查的輔助方法,在以下情況中進行補充檢查。
當乳腺X線檢查和臨床研究結果不一致時,例如在可觸及腫塊的位置卻得到結果正常的乳腺X線檢查結果,或者致密型乳腺增加了乳腺癌漏診的高風險,使乳腺X線檢查不準確的患者。
但它也面臨著一些爭議,Hendrick的研究顯示,與乳腺X線檢查相比,分子影像的輻射風險高20~30倍,降低放射性藥物的給藥劑量是分子影像檢測推廣應用必須解決的問題。
總的來說,分子影像學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研究領域,現階段主要研究內容是發展和測試新的工具,試劑在活體中進行特殊分子路徑的成像方法。
END
以上就是乳腺癌檢查的相關內容,不論是x線還是彩超、核磁共振,一檢測到惡性可能性較大的腫塊,大多患者都會選擇穿刺或者是手術的方式確定腫塊性質,把癌細胞扼殺在萌芽中,對于后期的預后也更好。
檢測技術的進步正是捕捉住那些遺漏了的癌細胞,不讓它們有隱匿的機會來壯大勢力,抗癌之戰,掌握戰機就贏了大半,期待未來更精確的檢測方式能走入臨床,幫助更多的乳腺癌患者。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責任編輯:乳腺癌互助君
參考資料:
[1] 李金莉. 核磁共振、乳腺鉬靶、彩超對早期乳癌影像診斷 的對比分析[J]. 臨床醫藥文獻雜志, 2017, 4(57).
[2] [美] 林恩·哈特曼、[美]查爾斯·洛普利. 梅奧拯救乳房全書[M].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7/1.
[3] 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中國乳腺癌篩查與早期診斷指南[J].中國癌癥雜志.2022.4(32)
[4] 左文述、于金明. 乳腺疾病學[M].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7/11/1
[5]Saliou A, Bidard FC, Lantz O, et al.Circulating tumor DNA for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decisions[J].Expert Rev Mol Diagn, 2016, 16(1):39-50
[6]MIKAEL ERIKSSON etc. A risk of model for 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 to predict breast cancer and guide clinical care.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2022 Vol 14.Issue 644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