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9日,羅氏最新一屆腫瘤高峰論壇順利召開,來自國內外腫瘤領域的大咖齊聚一堂,圍繞腫瘤診療最新學術動態、前沿進展、熱點問題等內容進行深入探討學習。
在乳腺癌專場中,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張清媛教授受邀主持精準論道環節,羅氏公司全球藥物研發負責人之一Steve Chui博士和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張劍教授聚焦三陰性乳腺癌(TNBC)分享藥物研發和精準治療策略的精彩報告。
眾所周知,20多年來,羅氏成功地為乳腺癌患者提供了多種治療方案,為患者帶來生存獲益。Steve Chui博士分享了羅氏在TNBC藥物研發策略中的思考及未來的研發方向。Steve Chui博士指出,中國TNBC患者群體龐大,且存在很大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
2020年,中國約有36.3萬例乳腺癌新發病例,其中TNBC約6.1萬例。盡管采用手術、放療和全身化療等標準治療,仍有約30%~40%的早期TNBC患者出現疾病復發。對于轉移性TNBC患者,姑息性化療的中位生存期只有12~18個月。
盡管TNBC是乳腺癌中預后最差的亞型,但我們仍然有理由懷抱希望。Steve Chui博士表示,在過去的幾年里,TNBC治療領域取得了重大的進展,治療手段也在不斷豐富,越來越多新治療手段被開發。其中,阿替利珠單抗等免疫治療的探索已初露曙光,為TNBC患者帶來了極大的信心,顯著改善了TNBC患者的預后。
免疫治療為晚期TNBC的治療提供新的契機
2018年,IMpassion130研究開創性探索了PD-L1抑制劑阿替利珠單抗在晚期TNBC中的應用,開啟了TNBC免疫治療新篇章。IMpassion130研究結果顯示,阿替利珠單抗聯合白蛋白紫杉醇不僅可以改善PD-L1陽性轉移性TNBC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PFS),還將總生存期(OS)的風險比降低至0.67,即死亡風險降低33%,具有顯著的臨床意義。該研究首次證明免疫治療聯合化療可以為晚期TNBC患者帶來獲益。
圖1 IMpassion130研究PFS和OS結果
Steve Chui博士表示,為了評估不同化療方案聯合阿替利珠單抗在TNBC中的數據,羅氏還發起了IMpassion131研究,旨在探索阿替利珠單抗聯合紫杉醇能否給轉移性TNBC患者帶來獲益。遺憾的是,與安慰劑聯合紫杉醇相比,阿替利珠單抗聯合紫杉醇治療在PFS方面沒有顯著改善。
盡管兩項研究的結果并不一致,但IMpassion131的研究結果并不會削弱IMpassion130研究中觀察到的阿替利珠單抗聯合白蛋白紫杉醇的顯著獲益。兩項研究雖相似,但主要研究終點、統計設計、統計假設、中位隨訪時間、研究入組的患者地區、對照組情況等均存在差異。
全球衛生監管機構同樣認可IMpassion130研究結果,目前阿替利珠單抗聯合白蛋白紫杉醇治療轉移性TNBC的適應癥在全球95個國家和地區獲得批準。
除IMpassion130/131研究外,IMpassion132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開展中,主要招募早期疾病治療12個月內復發的轉移性TNBC患者,而且來自中國的研究者和患者對這項研究做出了至關重要的貢獻,研究結果值得期待。
圖2 IMpassion132研究設計
免疫治療為早期TNBC患者尋求治愈機會
作為預后最差的乳腺癌亞型,早期TNBC患者急需新的治療策略來追求“治愈”。多項評估阿替利珠單抗在早期TNBC中療效的研究也正在開展。IMpassion031研究是一項探索阿替利珠單聯合標準化療新輔助治療早期TNBC患者的三期研究。
該研究結果顯示,與安慰劑組相比,意向性治療(ITT)人群中阿替利珠單抗組病理學完全緩解(pCR)率提高16.5%(57.6% vs. 41.1%,P=0.0044),在PD-L1陽性和PD-L1陰性患者中均觀察到pCR率的提高(分別提高19.5%和13.3%)。
Steve Chui博士指出,該研究中所觀察到的這種“全人群”獲益不僅與其他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早期TNBC中的結果一致,而且也有堅實的免疫生物學基礎。對于腫瘤免疫微環境進行分析也顯示,早期TNBC相較于轉移性TNBC具有更好的腫瘤免疫微環境。
圖3 Impassion031研究pCR結果
此外,IMpassion030輔助研究正在進行中,中國是該研究最重要的參與國。這項研究對于了解免疫治療在早期TNBC中的作用至關重要,不僅會為早期TNBC的腫瘤免疫治療獲益帶來驗證性數據,還將有助于了解腫瘤免疫藥物對微轉移性疾病的治療效果。
Steve Chui博士表示,我們希望能通過不同治療階段的不同研究來回答免疫治療在早期TNBC新輔或輔助階段的作用。為進一步改善TNBC患者的生存結局,羅氏正在尋求可能改善或增加TNBC免疫治療活性的新一代腫瘤免疫療法和免疫聯合療法,比如聯合ATR抑制劑。
未來,羅氏將繼續致力于患者、臨床醫生、臨床試驗研究者、科學家和全球衛生部門的密切合作,為改善所有TNBC患者的治療結局而努力。
TNBC腫瘤內部及腫瘤微環境有著復雜的生物學特征。張劍教授從TNBC腫瘤內部特征、內外部特征以及ctDNA動態監測指導三個方向介紹了TNBC的精準治療策略。張劍教授指出,基于TNBC的復雜特征,TNBC的治療策略應逐步向分類而治和精準治療方向演變。
TNBC的腫瘤突變負荷、腫瘤浸潤性T細胞水平和PD-L1 mRNA表達均高于其他乳腺癌亞型,這些免疫原性特征使其成為免疫治療的潛在人群。近年來,以PD-L1/PD-1抑制劑為代表的免疫治療在TNBC治療中取得了重大進展,這其中不得不提的臨床研究包括IMpassion系列研究和KEYNOTE系列研究。
張劍教授指出,IMpassion130是首個將免疫治療成功引入TNBC的研究,開啟了TNBC免疫治療的新篇章。KEYNOTE-355研究探索了帕博利珠單抗聯合化療治療轉移性TNBC的療效,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此外,IMpassion031研究和KEYNOTE-522研究進一步證實了免疫聯合化療用于早期TNBC治療可顯著提升pCR率,且無論PD-L1狀態如何,早期TNBC均可以從免疫聯合化療中獲益。除免疫治療外,基于腫瘤內部特征的治療策略還包括靶向DNA損傷修復通路、靶向PI3K通路和抗體偶聯藥物(ADCs)。
其中,胚系BRCA1/2突變的早期和晚期乳腺癌患者均可從PARP抑制劑的治療中獲益;TNBC基于PI3K通路的治療探索也展現了較大潛力;ADCs在TNBC中亦取得長足發展,在很多研究中可以有效延長TNBC患者的總生存。
張劍教授表示,鑒于腫瘤內部的分子特征和腫瘤免疫微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TNBC的治療從基于腫瘤內部特征的治療向“內外”結合轉化。IMpassion130/131研究顯示,既往紫杉類暴露對免疫細胞活化具有一定影響。
既往研究顯示紫杉類暴露與代謝狀態增加相關,可能使免疫細胞對阿替利珠單抗誘導的活化不太敏感,而未經紫杉類治療的TNBC的免疫背景可能引發阿替利珠單抗更強效的免疫激活。除化療外,免疫治療聯合其他治療策略也可能產生強強聯合的效能。目前,抗血管生成藥物、MEK抑制劑、PARP抑制劑、ADC藥物在與免疫治療聯合應用的相關探索中已嶄露頭角。
此外, ctDNA檢測可以動態監測腫瘤的變化,同時可以提供基因分型,已經逐步在多個瘤種中應用到臨床實踐。乳腺癌中多項研究證實,ctDNA可以預測早期乳腺癌新輔助治療的療效及預后,除此之外也是新輔助化療后有病灶殘留TNBC的重要風險分層因素。未來在ctDNA動態監測指導下的TNBC精準治療策略也值得期待。
圖4 TNBC治療從基于腫瘤內部特征的治療向“內外”結合轉化
TNBC具有預后較差、復發風險較高、異質性較強等特點,一直以來都是乳腺癌領域的治療難題。近年來,免疫治療為 TNBC 治療打開了全新的局面,TNBC 不再依賴單一傳統治療手段,逐步向分類而治和精準治療方向演變。未來期待能在傳統治療的基礎上,繼續挖掘免疫治療及免疫聯合治療的獲益,不斷探索潛在的治療策略,使TNBC患者的整體生存得到更大的改善。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