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kkgi4">
    <td id="kkgi4"><kbd id="kkgi4"></kbd></td>
  • <td id="kkgi4"></td>
  • <table id="kkgi4"><noscript id="kkgi4"></noscript></table>
  • 愛硒健康網丨癌癥腫瘤治療助手

    這種最溫柔的癌癥卻有一個例外

    說到癌癥,有的人就聞之色變,認為這沒得治了。其實現在早已不是談癌色變的年代,而有一種癌癥就更不可怕,因為治愈率非常高,絕大多數可以治愈,那就是甲狀腺癌。

    每每談到甲狀腺癌,有時醫生會開玩笑說“如果一輩子必須要得一次癌,就得甲狀腺癌吧”,可見甲狀腺癌對生命的威脅極小,這主要是因為它是個“懶癌”,生長發展緩慢,治愈率非常高,極少數特殊情況甚至可以暫時不用治療(符合特定條件的微小癌),也因此常有人開玩笑稱它為“幸福癌”,“最溫柔的癌”,甚至有人稱之為“假癌”。

    不過我不太主張稱為“假癌”,容易引起誤導,甲狀腺癌畢竟是名符其實的惡性腫瘤,而且暫不需要治療的甲狀腺癌需要嚴格符合條件(比如病理類型是分化型的乳頭狀微小癌,長得位置還不能太差,沒有膜外侵犯,沒有淋巴結和遠處轉移等),而且要有條件能進行積極監測復查隨訪。

    另外,以上說的只是分化型甲狀腺癌,這占了甲癌的大多數,但其實還有其他類型的甲癌,有的類型甚至是高度惡性的,比如甲狀腺未分化癌,要是得了這種甲癌,死亡率是極高的,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甲狀腺癌較為全面的科普

    一、什么是甲狀腺癌?帶你認識甲狀腺癌

    說到甲狀腺癌,先要了解什么是甲狀腺癌。甲狀腺是位于人體頸部前面正中氣管兩旁形似盾甲的內分泌腺體器官,分為左右兩個側葉,中間以峽部相連。甲狀腺的功能是合成、貯存和分泌甲狀腺素,對人體具有重要作用。

    甲狀腺癌,顧名思義,就是原發于甲狀腺的惡性腫瘤,但專指上皮來源的惡性腫瘤,間葉來源的肉瘤和淋巴瘤等惡性腫瘤則除外。所謂上皮性惡性腫瘤,是指甲狀腺癌來源于甲狀腺上皮細胞,絕大部分起源于濾泡上皮細胞,少數起源于濾泡旁的C細胞和間質細胞。

    甲狀腺癌是常見的頭頸部腫瘤,但在全身惡性腫瘤中占的比例并不高,約占全身惡性腫瘤的0.5%~1%,發病率高低在不同地區、不同種族不同,也存在男女性別差別,年齡也有關,比如,女性發病率明顯高于男性,又比如,20-40歲的人最為高發,50歲以下發病率明顯下降。

    按病理類型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乳頭狀癌:最常見的甲狀腺癌類型,約占全部甲狀腺癌的70%~80%,多見于30-40歲中青年女性。起源于甲狀腺濾泡細胞,分化良好,屬于分化型甲狀腺癌,生長發展慢,即便發生遠處轉移,經過積極的治療,也仍有治愈的希望,但越早發現早治療,治愈概率越高。

    2、濾泡狀癌:第二常見的甲狀腺癌類型,約占5%~20%,同樣好發于女性,但發病年齡比乳頭狀癌晚一些,更多見于年齡較大女性,發病平均年齡50-58歲。和乳頭狀一樣,起源于濾泡細胞,分化也較好,屬分化型甲狀腺癌,生長較緩慢,一般病程較長,惡性度較低,但淋巴結轉移比乳頭狀腺癌要少一些,而血行轉移則相對多一些,盡管和乳頭狀癌同屬高度可能治愈疾病,但其預后稍差于乳頭狀癌。

    除了乳頭狀癌和濾泡狀癌,還有乳頭-濾泡混合型癌,它們同屬分化型甲狀腺癌,合計占到全部甲狀腺癌的85%以上,均起源于濾泡細胞,分化良好,預好良好,20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屬于高度可能治愈的疾病。

    3、髓樣癌:相對較少見,約占全部甲狀腺癌的5%~10%,來源于濾泡周圍的C細胞,又稱為濾泡旁細胞癌或C細胞癌,男女發病率基本上沒有明顯差別,散發病例多發于50歲左右年紀較大的人,但有20%左右的人有家族史,這部分病人發病年齡較輕,常在20歲左右就發病。惡性程度屬于中等,相對來說發生淋巴結轉移和血行轉移的概率較高。這種類型的甲狀腺癌細胞可分泌降鈣素和癌胚抗原,有類癌綜合癥的表現,因此也屬于神經內分泌腫瘤。

    4、未分化癌:一種很少見的甲狀腺癌類型,約占甲狀腺癌的5%左右,多見于老年人,男女比例大致相當,且常發生于碘缺乏的甲狀腺腫高發地區。容易發生淋巴結轉移和血行轉移,生長迅速,侵襲性強,惡性程度高,發現時往往已經失去手術機會,預后極差,死亡率高,屬于難治愈的甲狀腺癌類型。

    綜上可見,不同類型的甲狀腺癌,生物學特性不同,惡性程度不同,治愈后不同。大多數甲狀腺癌屬于分化型癌,預后好,治愈率高,但也有少數甲狀腺癌惡性度高,預后極差,因此,要區別對待,不能一概而論。

    二、為什么近年來得甲狀腺癌的人數明顯增加?這個原因你肯定沒想到

    近些年來,得甲狀腺癌的人似乎越來越多,甲狀腺癌的確切發病原因目前并不十分明確,主要包括以下幾種相關發病危險因素:

    1、電離輻射。甲狀腺是對電離輻射較為敏感的器官,所謂的電離輻射指的是X射線、γ射線等高能電磁波輻射,以及α粒子、β粒子、質子、中子等高能粒子流輻射,比如,兒童由于其他癌癥接受頭頸部放療,將來患甲狀腺癌的風險增加。電離輻射是目前最為明確的甲狀腺癌致癌癥因素。

    日本長崎和廣島原子彈轟炸后的幸存兒童,成年人很多得了甲狀腺癌,前蘇聯的核電站泄漏事件后的幸存兒童,也是如此,在成年后罹患甲狀腺癌的風險高。很多人擔心做CT和X線檢查等會增加甲狀腺癌風險,如果短時期頻繁接受這些檢查,特別是兒童,確實可能增加風險,但一般常規CT或X線檢查根本不必擔心,當然兒童特別是幼兒,還是要盡可能減少接受這些檢查的次數。

    2、研究顯示,缺碘會刺激TSH分泌,可能增加甲狀腺腫瘤的發病風險,而且主要與間變/未分化型甲狀腺癌的發病相關,甲狀腺未分化癌常發生于碘缺乏的甲狀腺腫高發地區。

    有一種說法,認為吃加碘鹽會導致甲狀腺癌,這是真的嗎?

    甲狀腺是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對人體生長發育起著重要作用,而碘對甲狀腺功能有著重要作用,碘的攝入不足或者攝入過量都會導致甲狀腺疾病的發生。

    而我們多數人的日常飲食,碘的攝入并不足,特別是正處在生長發育期中的孩子,甲狀腺調節著兒童的生長發育,吃加碘鹽很有必要,這也是為什么有的地方的鹽要加碘的原因,碘鹽屬于強化食品,對防控因碘缺乏導致的甲狀腺相關疾病起著重要作用。

    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要或都能攝入碘鹽,比如,如果已經患有甲狀腺功能亢進(即甲亢),則最好吃無碘鹽。

    很多人還是擔心,每天吃加碘鹽,特別是沿海居民日常飲食中還是吃海產品,海產品本身也含碘較豐富,如此一來,會不會攝入過多的碘從而更容易得甲狀腺癌?這個其實是沒有依據的。

    不能將碘鹽的攝入和甲狀癌之間劃等號,目前沒有研究證據支持補碘過度會增加甲狀腺癌風險,相反,倒是有研究顯示,缺碘會增加甲狀腺腫瘤的發病風險,而且主要與間變/未分化型甲狀腺癌的發病相關,甲狀腺未分化癌常發生于碘缺乏的甲狀腺腫高發地區。

    事實上,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不管居民的碘攝入量是增加還是下降,甲狀腺癌的發生率都呈現上升,并不是碘攝入增加的地區居中,甲狀腺癌發病率就高。

    3、家族遺傳因素也是甲狀腺癌的發病相關因素,特別是甲狀腺髓樣癌,約20%的甲狀腺髓樣癌有家族史。

    4、其他相關因素,比如雌激素可能通過促進TSH分泌而增加甲狀腺癌風險。

    除了相關致癌因素的增加可能導致甲狀腺癌發病率上升,近些年來甲狀腺癌的發病人數顯著上升的更主要原因可能是過度篩查惹的禍。

    來說一個關于癌癥篩查的典型事例,1997年韓國醫生開始采用超聲篩查甲狀腺癌,由于超聲檢查無創傷且方便快捷、經濟實惠,這一篩查技術很快在韓國得到推廣,還得到了政府的倡議支持,最終數十萬韓國人進行了甲狀腺癌篩查,結果是:韓國甲狀腺癌檢出率迅速攀升,給人的錯覺是,韓國甲狀腺癌發病率短期內迅速上升。

    事實當然并非如此,不只是韓國,近些年來,所謂的甲狀腺癌發病率上升,除了可能有病因學方面的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甲狀腺癌篩查“過度使用”。這些被診斷出早期甲狀腺癌的患者,大約2/3的人最終選擇了手術切除甲狀腺,并進行藥物治療,很顯然,無認是手術還是藥物都有風險。

    問題的關鍵是,這一篩查項目,讓甲狀腺癌成了韓國最常檢出的癌癥類型,但死于甲狀腺癌的病人數量并沒有絲毫變化,也就是說,甲狀腺癌篩查似乎并沒有降低韓國人的甲狀腺癌死亡率,那么其價值何在?

    過度篩查,帶來過度診斷,也就意味著過度干預,后果可能就是,未獲益,反受害,很多人的甲狀腺毫無意義地被切除了,成了這一篩查項目的陪葬品。可見篩查盡管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早期發現某些腫瘤,但過度篩查有時未必是好事。不過你不要因此排斥所有腫瘤篩查 ,這又走向另一個極端。

    三、甲狀腺癌有哪些表現?怎樣知道是不是得了甲狀腺癌?

    很多人會問,怎么才能知道得了甲狀腺癌?甲狀腺癌有哪些表現?

    多數癌癥一開始并沒有太明顯的癥狀,甲狀腺癌也不例外。

    對甲狀腺癌來說,最可能的表現之一就是頸前發現有腫物,常常是患者自己或家屬或醫生體檢時無意中發現,摸起來質地較硬,邊界不清,多數生長較為緩慢,但少數情況下(比如未分化癌)可能生長迅速。

    隨著病情的發展,腫瘤可能侵犯周圍組織結構而出現相應的表現,比如聲音嘶啞(喉返神經受侵或受壓迫),吞咽困難(食管受侵或受壓迫),呼吸困難(氣管受侵或受壓迫),頸靜脈怒張、面部水腫(頸靜脈受侵或受壓迫)。

    除了頸前腫物,頸部還可能會有淋巴結腫大,特別是甲狀腺乳頭狀癌,最容易出現頸部淋巴結轉移,濾泡狀癌次之。除了頸部淋巴結轉移,甲狀腺癌也可能出現遠處轉移而出現相應的表現,比如轉移到肺而有咳嗽咯血等表現,轉移到骨可能有局部疼痛等表現,特別是未分化癌,最容易出現遠處轉移,其次是髓樣癌也較容易出現遠處轉移。

    除了以上表現,髓樣癌細胞會分泌5-羥色胺、降鈣素和癌胚抗原等,因此可能會伴有腹瀉、面部潮紅、血鈣降低、癌胚抗原升高等表現。

    當出現以上癥狀表現而懷疑甲狀腺癌時,還需要進一步檢查以便確定診斷,比如視情況選擇性進行以下輔助檢查。

    1、實驗室檢查,也就是通常大家所說的化驗室檢查,比如抽血查甲狀腺功能(主要是促甲狀腺降鈣素水平的檢測對甲狀腺髓樣癌的的診斷有一定的特異性, 此外髓樣癌還可能使癌胚抗原水平升高,以及其他的內分泌指標升高。

    2、頸部超聲,有助于發現甲狀腺腫物,確定腫物位置、大小,區分腫物與甲狀腺的關系,鑒別腫物是實性還是囊性,初步判斷良惡性。此外,超聲引導下甲狀腺腫物細針穿刺活檢是甲狀腺癌術前病理細胞診斷的重要方法。

    3、甲狀腺放射性核素掃描,主要采用放射性碘或锝,有助于判斷甲狀腺結節的功能狀態,對臨床可觸及的甲狀腺結節提供精確的定位,也可以發現高危患者潛在的或微小的原發灶,或者發現轉移性病灶。

    4、其他影像檢查,比如CT或磁共振,主要是發現周圍組織的侵犯情況,淋巴結轉移情況,以及全身轉移情況。

    5、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對于超聲檢查發現的甲狀腺可疑惡變結節,通過細針穿刺活檢,可以明確腫瘤的良惡性質。但穿刺只是取樣,因此穿刺陰性并不能完全排除甲狀腺癌。

    四、甲狀腺癌怎么治療?有哪些治療手段?

    不是所有的甲狀腺癌都一定要馬上手術,有的微小腫瘤,醫生判斷可暫時觀察,可以暫不手術,但必須嚴密隨訪復查,一旦有變化,再進行手術,當然,在臨床實踐中,除非由于其他原因不能手術,選擇觀察暫不手術的人極少。

    甲狀腺癌主要治療手段包括手術治療、碘131治療、甲狀腺激素內分泌治療、放射治療(外照射)等。其中手術是甲狀腺癌首選的主要治療手段,只要有手術指征,均應爭取盡可能手術切除,即便有遠處轉移,也要考慮手術切除甲狀腺原發灶,術后碘131治療、甲狀腺激素內分泌治療等。

    總的來說,甲狀腺癌的治療需要根據病理類型進行個體化安排,分化型和未分化型甲狀腺癌生物學特性不同,預后不同,治療也不同。

    1、分化型甲狀腺癌的治療(包括甲狀腺乳頭狀癌和濾泡狀癌)

    根據病灶大小、甲狀腺外侵犯情況、淋巴結轉移和遠處轉移情況,手術方式視具體情況可采取腺葉切除、甲狀腺全切、甲狀腺全切加淋巴結清掃等。術后根據病理結果再評估,視分期情況行放射碘治療和/或甲狀腺素內分泌治療(TSH抑制治療、甲狀腺素替代治療)。

    放射性核素治療(131碘治療)主要是作為術后輔助治療方法,用于殺傷清除殘余甲狀腺組織細胞或其他部位的隱匿性微小病灶,因此,甲狀腺全切術后,不是所有患者都要進行放射碘治療,要不要進行放射碘治療,關鍵是看是否要去殘余甲狀腺組織的需要,要和核醫學科醫生溝通,評估后決定是否行碘131治療。

    分化型甲狀腺癌手術后需要進行內分泌治療,既要進行甲狀腺激素制劑的替代治療,補充甲狀腺激素(由于部分或全部切除了甲狀腺,不能分泌甲狀腺素,要口服人工合成的甲狀腺素片),使血液中甲狀腺激素保持在正常水平,即將血清TSH抑制到正常值范圍內,更要進行甲狀腺激素抑制性治療(TSH抑制治療),也就是通過補充甲狀腺激素,使甲狀腺激素維持在一個略高于正常水平但低于甲狀腺功能亢進的水平,即將血清TSH抑制在正常值和甲狀腺功能亢進值之間。

    甲狀腺素片的具體用藥劑量,應根據TSH水平來進行調整。對于甲狀腺全切者,要終生服用甲狀腺素片。術后要定期進行隨訪復查。

    分化型甲狀腺癌即便有遠處轉移,仍可以考慮進行手術切除原位灶,以及較小的遠處轉移灶,如果病灶持續進展,或者無法通過局部治療減輕或解除癥狀及對重要器官的威助,這時候要考慮全身性治療,比如口服小分子靶向藥索拉菲尼和樂伐替尼等。分化型甲狀腺不需要進行放療和化療(價值非常有限)。

    2、甲狀腺髓樣癌的治療

    手術是最重要也是唯一可能治愈髓樣癌的手段。術后需進行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但不需要抑制TSH治療。術后如有殘余病灶,視情況考慮外放射治療。髓樣癌不攝碘,不采用碘131治療。術后定期隨訪當然必要。對于晚期髓樣癌,化療價值有限,可考慮靶向藥物治療,比如凡德他尼和卡博替尼,這兩種靶向藥物均被批準用于進展期甲狀腺髓樣癌。

    3、甲狀腺未分化癌的治療

    未分化癌惡性度高,生長迅速,容易發生頸淋巴結和遠處的轉移,發現時常常已經失去手術機會,而其對放射碘治療也無反應,預后極差,死亡率高。因此,一旦確診甲狀腺未分化癌,應盡快進行分期,評價是否可手術切除。

    如果可切除,進行手術切除,手術后進行體外放射治療。如果原發灶不能切除但沒有遠處轉移,可考慮姑息性放化療。如果已經發生遠處轉移,原發灶或轉移灶視情況可考慮姑息性放療,總體治療原則是全身系統性姑息治療,包括全身化療(價值也很有限,且目前尚沒有標準推薦,建議參加臨床試驗)、靶向治療(比如BRAF抑制劑達拉非尼、MEK抑制劑曲美替尼等)、免疫治療、姑息對癥治療等。

    五、關于甲狀腺癌的四個認識誤區

    誤區一:甲狀腺有結節就是得了甲狀腺癌

    這個當然是不對的。甲狀腺結節是甲狀腺癌的主要表現之一,但甲狀腺結節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惡性的,甲狀腺的其他疾病也可能表現為結節,比如單純性甲狀腺腫,亞急性甲狀腺炎,甲狀腺腺瘤,甲狀腺囊腫等,事實上,多數是良性結節。當發現甲狀腺結節的時候,要進一步檢查進行鑒別。

    誤區二:癌癥無法治愈,甲狀腺癌也不例外

    甲狀腺癌的預后總體良好,是治愈率非常高的癌癥,當然,病理類型和分期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分化型甲狀腺癌通過手術并輔以TSH抑制治療、選擇性的放射碘治療,20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是高度可治愈性的疾病,即便發生遠處轉移,也仍有治愈機會。當然,也并不是所有的甲狀腺癌都預后好,像未分化癌就預差極差,死亡率高,但這種類型的甲狀腺癌非常少見,大多數的甲狀腺癌類型是分化型的乳頭狀癌和濾泡狀癌。

    誤區三:懷孕期間發現甲狀腺癌必須馬上手術

    女性甲狀腺癌高發,因此有一些人的甲狀腺癌是在懷孕期間查出來的。很多人談癌色變,癌癥當然不能等,必須馬上手術。這個其實并不總是對的,要看具體是哪種病理類型的甲狀腺癌,由于甲狀腺乳頭狀癌分化好,生長慢,預后好,因此可考慮暫時觀察,定期隨訪復查,分娩后視情況再做處理。如果實在要手術,也可以等到孕中期再手術。當然,如果是預后差的未分化,還是建議視情況盡早處理。

    誤區四:所有甲狀腺癌病人都要碘131治療

    當然不是!并不是所有病人都需要進行碘131治療,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判斷。放射性核素治療(131碘治療)主要是作為術后輔助治療方法,用于殺傷清除殘余甲狀腺組織細胞或其他部位的隱匿性微小病灶,因此,甲狀腺全切術后,不是所有患者都要進行放射碘治療,要不要進行放射碘治療,關鍵是看是否要去殘余甲狀腺組織的需要,要和核醫學科醫生溝通,評估后決定是否行碘131治療。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

    分享到:更多 ()

    評論 搶沙發

    • 昵稱 (必填)
    • 郵箱 (必填)
    • 網址
  • <xmp id="kkgi4">
    <td id="kkgi4"><kbd id="kkgi4"></kbd></td>
  • <td id="kkgi4"></td>
  • <table id="kkgi4"><noscript id="kkgi4"></noscript></table>
  •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又黄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