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氣虧虛始終貫穿于惡性腫瘤發生、發展及轉歸的整個過程,只是癌癥發展的不同階段正氣虧虛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治療過程中常需兼顧扶正。
多數癌癥患者就診時,已經過手術、放療、化療等西醫綜合治療。中醫學認為,此時患者多為惡疾、久病傷身、正氣耗傷,其繼續接受手術、放療、化療等治療,雖邪去之七八,但正氣更傷,正虛而邪不實,臨床癥狀多表現為正虛邪戀,有部分患者可無明顯臨床癥狀,此時用藥應以扶正為主,兼顧攻邪。
這部分患者舌脈多見舌淡、嫩、苔白,見齒痕,脈多細、或偏弱,患者多以氣血虧虛為主,脾胃虛弱。且同時多見陽氣耗傷,概因腎氣是機體元氣之根本,正氣虧虛日久則必有腎氣耗傷,扶正治療時,注意益氣健脾同時補腎。
故扶正者,多以益氣健脾、溫陽補腎為主。多用生黃芪、黨參、白術、茯苓益氣健脾,同時兼顧補腎,用淫羊藿、菟絲子、枸杞子。
邪實者,則以氣滯血瘀,濕聚痰積,毒踞為主;且多以有形之邪為主,臨床多見血瘀、痰積、毒踞。多用水蛭、蜈蚣、莪術、赤芍、白芍、土鱉蟲、豬殃殃、土茯苓、蛇莓、山豆根、敗醬草、夏枯草、法半夏、白花蛇舌草等活血化瘀、化痰消積、清熱解毒之品。
癌癥為慢性疾病,治療上不能抱有急功近利、一蹴而就的想法,調理機體平衡為基本思想。補虛不宜太過,平補為主;否則體虛不受,或壅滯經絡,臟腑失調則使邪實更甚,故用藥多用生黃芪、白術、黨參、淫羊藿、菟絲子、枸杞子等中藥調理,平補為主,大補之品用之較少。
攻邪者不宜太猛,否則祛邪傷正,使機體正氣更傷,得不償失,甚至導致疾病進展,故其使用攻邪之藥,多針對某一主要實邪,兼顧他證,用數味攻邪之藥即可。若無明顯熱毒之證,使用清熱解毒之品多則三四味,而過于苦寒的攻邪藥物用之更慎。
其認為癌癥患者多有氣虛,且陽氣虧虛為主,若大量使用清熱解毒之品則耗傷機體陽氣,正氣耗傷更為明顯,反不利于疾病的穩定。
不同臟腑癌癥的臨床特點是不同的,其中醫辨證特點也各不相同。中藥使用時多分經論治、分臟腑用藥,每種中藥都有自己的臟腑歸經等屬性。在臨床中使用中藥也要注意不同臟腑所患癌癥使用不同的中藥,同時也使用一些“引經藥物”,特別是一些攻邪之藥,分經、辨臟腑使用,可以達到更理想的效果。
如肺癌多使用石上柏、白英、白果、龍葵、葶藶子、瓜蔞皮;食道癌常用降香、水蛭、喜樹果、石見穿、薏苡仁、枳殼;肝癌常用土鱉蟲、水蛭、赤芍、白芍、青黛、青皮、陳皮、香附,并使用引經藥柴胡;胃癌常用石見穿、砂仁、佩蘭、薏苡仁、枳殼、土茯苓、石上柏;腸癌常用石見穿、藤梨根、土大黃、白豆蔻、薏苡仁、白花蛇舌草、白頭翁,并使用引經之品葛根。
婦科腫瘤如卵巢癌、宮頸癌等常用水蛭、蜈蚣、蛇莓、敗醬草、益母草、莪術,引經藥常用凌霄花;乳腺癌常用柴胡、豬殃殃、王不留行、白英、天葵子、路路通、郁金、莪術,引經藥常用柴胡和王不留行;鼻咽癌常用山豆根、黃芩、夏枯草、白英、蒼耳子、露蜂房、苦參、射干、菊花等。
中藥治療應貫穿整個癌癥的治療過程,放化療期間即可服用,其對放化療有減毒增效的作用。已經行手術切除腫瘤的患者,或者同時經放化療的患者,因已切除腫瘤,此時患者多辨證為正虛邪戀,若不繼續調理,使機體失去平衡,則腫瘤容易復發。
且臨床可見多數癌癥復發出現在術后2年之內,尤其是婦科腫瘤如卵巢癌、宮頸癌等,多于術后1年內即易復發,故服用中藥湯劑一定要穩定后再停服,每年春秋兩季定期服用,防止復發,以期達到帶瘤生存。癌癥患者飲食,應清淡營養為主,但不可太過苛求,以免營養不良,盡量避免所謂的“發物”。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