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癌癥患者在疾病發展過程中,以及在放療、化療過程中,會出現貧血現象。對癌癥患者貧血的治療,在臨床上是一大難題。盡管治療方法不少,但療效均不理想。
癌癥貧血,是指血常規中各項指標的低下。主要是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等指標的低下。它的臨床表現較多,除了癌癥本身的特征外,還有面色蒼白或萎黃,神疲乏力懶言,納呆,惡風寒,易出汗,時頭暈,手足麻木,唇甲色淡等等。綜合各種表現,癌癥貧血大致屬于中醫學的虛勞范疇。
那么癌癥患者為什么會出現貧血呢?癌癥的發生,主要是因為癌毒內生,日久痰瘀互結成腫塊所致。癌腫既生,日久必損正氣,導致貧血。另外,放療、化療損傷正氣,血氣虧虛,亦可出現貧血。
目前所采用的放療手段及化療藥物,大部分都對骨髓的造血功能及人體的免疫系統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正氣既傷,特別是脾胃受損,不能受納水谷,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氣血,日久血虛,造成貧血。
癌癥患者多為中老年人,中年以后,五臟六腑功能逐漸衰退,正氣不斷減弱,特別是腎氣日漸虛弱。而腎為先天之本,五臟六腑之根本。腎虛可以直接或間接導致其他臟腑功能的減退,造成血虛。另外,腎主骨藏精生髓,精血可互相轉化。腎虛則藏精生髓不足,亦可導致血虛。
癌癥貧血患者的表現錯綜復雜,主要分以下證型施治:腎陰虛型,常表現為白細胞減少,發熱,神疲,乏力,或伴有口干,咽燥,或伴手足心熱,心煩,易受感染等。治宜滋陰養血;腎氣虛型,常表現為全血減少,伴有神疲乏力,腰酸腿軟等,舌黯,脈沉細。
治宜補腎填髓;腎陽虛型,常表現為紅細胞減少,易心悸,胸悶氣短,面色蒼白,形寒肢冷,夜尿清長等,舌胖苔白,脈沉細。治宜壯陽補血;脾胃虛弱型,常表現為血小板減少,易出血,常有衄血或皮下出血,神疲,乏力,氣短,納呆,或便溏等,舌胖苔白,或有瘀點瘀斑,脈弱。治宜健脾補血統血。
雖然貧血患者表現以虛證為主,但不是每個患者、每個階段都單純進補。如伴有濕熱內蘊、肝氣犯胃、胃氣上逆等情況時,就要本著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進行辨證施治。
癌癥貧血的治療,既要遵循辨證論治的一般原則,又要根據癌癥貧血的臨床特點,選用臨床普遍使用而行之有效的補血中藥。黃芪、枸杞子、雞血藤、骨碎補四味藥單獨或合用。有明顯的補血作用,在治療時,可作為常規用藥。
同時,在癌癥貧血的治療中,謹記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在病程的各階段,均應保持患者脾胃功能旺盛,使水谷精微不斷化生氣血,是治療癌癥貧血的一個重要原則。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