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藥是中藥湯劑在使用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中藥煎煮對藥物的療效有重要的影響,直接關系到臨床效果。不少人喜歡將中藥帶回家自行煎煮,但又沒有煎煮中藥的經驗,今天我給大家匯總了一下。
煎煮中藥的8個基本常識
1、煎煮前的浸泡
很多人不知道,熬藥前需要先用水浸透后再煎煮,一般浸泡30分鐘左右即可,這樣藥材會變軟,有助于藥物有效成分釋放。不同的藥材需要根據質地的輕重、季節以及溫度的差異,來區別對待,比如花、草、葉浸泡20分鐘即可,根莖、種子、果實以及礦石、甲殼一類的藥材需要浸泡30分鐘以上,60分鐘以內,原則上以浸透為準。
2、煎藥容器的選擇
煎藥容器與藥液質量關系密切,選擇的容器以及煎煮方法不對,會影響到療效。砂鍋、陶器、瓦罐等陶制品性質穩定,導熱均勻,熱力緩和,鍋周保溫性強,水分蒸發量少,不容易發生化學變化,是煎煮中藥的首選器皿。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不可用鐵器等金屬用具。
3、煎藥用水的選擇
煎藥用的水以及水的用量也有一定的講究,一般來說,選用潔凈的冷水,比如自來水、井水、純凈水、蒸餾水都可以。用水量一般視藥物的重量、吸水能力、煎煮時間、藥量等來決定,可以目測大概加水量超過藥物半寸即可,也就是2-3厘米。煎藥的水要一定要加足,不能中間數次加水,熬干了再加水也是不可以的。
4、煎藥的火候把握
煎藥時,火候的把握也很重要。煎煮中藥有“文火”“武火”之分,一般是先武后文,也就是先用大火煮沸,然后改為文火慢煎。不同的藥物,所需要的煎煮時間不同,比如解表發汗的藥時間要短,而滋補類的藥煎煮時間要長。
5、煎藥前不能洗
很多人覺得中藥煎煮之前需要洗,這種想法是不對的。水洗可能會導致中藥的水溶性成分丟失,有一些藥材是粉末狀的,比如滑石粉、桃仁等,水洗會導致藥物流失。
6、煎糊的中藥要丟掉
大部分的中藥煎糊以后,有效成分都會遭到破壞,如果是滋補類的中藥,味道會由甜變苦,起不到滋補的作用。如果是活血化瘀類的藥物,很可能起不到活血的作用,還可能會止血。
7、煎藥時要加鍋蓋
煎煮中藥的過程中,很多人為了方便,不加鍋蓋,這種做法不建議。因為大多數植物類中藥,比如菊科、蕓香科等都含揮發油,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很容易隨著水汽一起蒸發掉,如果不加鍋蓋,中藥中的有效成分會隨著水汽“跑”出去。
8、煎煮中藥并非越濃越好
很多人認為,煎煮中藥的時間越長,有效成分越多,其實煎煮中藥的濃度也要注意適度,并非越濃越好。煎煮中草藥,只要有效程度釋放、溶解出來之后,如果再反復煎煮,藥物內的有效成分并不會繼續溶解,反而有可能會因為不斷蒸發而減少,導致藥效降低。
腫瘤醫院專家提醒:煎中藥是要根據病情需要和方劑需要來決定的,不同的中藥,煎煮方法不同,請遵醫囑。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