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李詠生教授團隊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雜志(影響因子:38.104)發表了題為《線粒體丙酮酸載體:調控T細胞分化的代謝-表觀遺傳學檢查點》的研究亮點,闡述線粒體丙酮酸載體作為代謝-表觀遺傳檢查點調控T細胞分化的分子機制,及影響腫瘤免疫的臨床意義。
細胞毒性CD8+ T細胞是抗癌免疫反應中最強大的效應細胞。在抗原刺激下,CD8+ T細胞可增殖并分化為效應T細胞(Teff),其中大部分是終末分化的短壽命效應細胞 (SLEC),具有強大的細胞毒性潛力;而其余的部分則是記憶前體效應細胞 (MPEC),可進一步分化為長壽的、可自我更新的記憶CD8+ T細胞(Tmem)。
代謝重編程對CD8+ T細胞的分化和功能具有重要調控作用,其中糖酵解,包括乳酸發酵和丙酮酸氧化,均可促進CD8+ T細胞向Teff的分化。
然而,線粒體丙酮酸載體(MPC)控制的線粒體丙酮酸攝取和代謝如何影響T細胞功能和命運仍不清楚。
今年五月,來自瑞士洛桑大學的Mathias Wenes團隊在Cell Metabolism上發表了題為 The mitochondrial pyruvate carrier regulates memory T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antitumor function的論著,他們發現,MPC缺陷的CD8+ T細胞具有向記憶型分化的傾向,機制研究表明,MPC受抑制的CD8+ T細胞可利用環境中的谷胱甘肽和脂肪酸氧化產生乙酰輔酶A,進而促進組蛋白H3K27位點乙酰化,并導致轉錄因子RUNX1下游的Tmem分化相關細胞因子(如IL-2,CD40)的表達上調。
此外,該團隊還發現,在營養缺乏的腫瘤微環境(TME)中,乳酸來源的丙酮酸是維持CD8+ T細胞抗腫瘤活性的重要能源物質。由于谷胱甘肽和脂肪酸含量較少,在腫瘤微環境(TME)浸潤CD8+ T細胞中敲除MPC并不會導致其向Tmem分化,但CD8+ T細胞內mTOR信號受到了顯著抑制,進而引起H3K27位點甲基化水平上調,最終導致其抗腫瘤免疫活性降低。
近年來,過繼細胞轉移(ACT)療法成為了臨床上最主要的抗腫瘤免疫治療策略之一,其通過生成大量的帶有基因修飾受體(嵌合抗原受體CAR)的腫瘤特異性CD8+ T細胞(也就是CAR-T 細胞)來增強抗腫瘤效應。
然而,由于CAR- T細胞在患者體內的存活率、增殖能力和活力持續性較低,對部分患者的抗癌效果不佳。研究表明,低分化的CD8+ Tmem細胞在ACT療法中具有更好的抗腫瘤治療效果。同樣,在ACT療法中,使用MPC抑制劑預處理的CAR-T細胞具有更強的抗腫瘤效應。
李詠生教授團隊指出,在臨床轉化應用中,對MPC調控CD8+ T細胞分化和腫瘤免疫抑制的研究表明了靶向MPC可成為激活腫瘤浸潤T細胞乳酸利用和抗腫瘤療效的新途徑。并且抑制MPC增強了CAR-T細胞的抗腫瘤作用、記憶表型和持久性,可能是未來臨床試驗中改善CAR-T細胞免疫治療的潛在策略。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