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這個名詞是我們現在才有的,古代有沒有癌癥呢?古人是怎么形容它的?
其實,癌癥自古已有之。“癌”字最早的時候是出現在甲骨文當中,它念“嵒”,是三個口,底下一個山,比較形象的能夠看到腫瘤它實際上是高突不平的,然后它也可能高于皮膚,也可能發生潰爛。
其實跟現在的一些腫瘤的表現在形象上是吻合的。比如說乳腺癌,古代記載像石榴一樣,翻花的石榴一樣,高突不平,有潰破,有血液流出,而以前我們在臨床上會看到很多乳腺癌,它就是潰破,像翻花一樣,里頭是爛的。
深的時候,真是爛如巖壑,很深,都能看到肋骨,所以古代的描述是很形象的,都是從臨床看到的一些去做的描述。當然沒有像現在這樣,有解剖的基礎去做病理檢查,但是那時候是在它的外形上,它的表現上去做了很詳細的描述。
中醫是如何認識腫瘤的?
要說中醫對腫瘤的認識,其實可以追溯到3500年以前,河南安陽出土的殷代的甲骨文上就有這方面的記載,后來歷代的像先秦、漢、唐、宋、元、明、清,不同的朝代的古書上對腫瘤都有不同的描述、分類、病因和治療的原則。
所以其實中醫對于腫瘤的認識是很早的,對于腫瘤的形成,其實在《黃帝內經》上就有記載,早就談到了疾病的形成,就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所以一個是正氣虛,一個是邪氣實。
正氣虛是指人體的抵抗力比較弱,沒有抵抗疾病的能力。另外邪氣主要是指我們中醫講有六淫七情,像風、寒、暑、濕、燥、火,還有喜、怒、憂、思、 悲、恐、驚,這些情志的變化和一些邪氣侵犯人體以后,就會形成氣血不通、經絡瘀阻,然后痰濕凝聚、氣滯血瘀,最后形成一個癥瘕積聚,就是一個包塊。
所以中醫對腫瘤的認識很早就有記載,而且對于它的治則、治法也有很詳細的描述,雖然當時的歷史朝代不可能用現在的這種科學方法去認識腫瘤,但是我們中醫對腫瘤的形成有了自己的理論,也有一些詳細的治則、治法。比如活血化瘀,比如清熱解毒,比如化痰散結、軟堅散結等等,這些都是中醫治療腫瘤的一個大法。
中醫治療腫瘤的主要思路是怎樣的?
中醫治療腫瘤的思路,主要是保護患者的元氣。只有保護患者的元氣,才能夠在治療腫瘤的同時,關注患者的痛苦,保證患者的生活質量,從而讓患者能夠堅持治療,能夠取得一個比較好的療效。
我們在治療過程當中怎么樣去保護患者的元氣?
- 首先患者要能夠讓他保證正常的飲食,也能夠正常的排泄。患者經常說如果我能吃,我就不害怕了,什么都吃不下去,特別是滴水不進的時候,病人就會消瘦,就加重他的這種焦慮。
- 還有我們會通過一些藥物來幫助患者氣血的運行,比如健脾扶正,然后益氣活血能夠保證他的運行,同時還要保護患者的精氣,不能出大汗,西醫講不能丟失太多的體液,我們知道血汗同源,多汗就傷津,傷陰血,所以我們要保護患者,不能讓患者因為出汗太多而傷了元氣。
- 要讓患者有一個很好的心情。中醫講安靜能夠使你的精神內守,這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很焦慮,每天在焦慮當中,你的免疫力會受到影響,所以通過這些手段,心理的溝通,脾胃的調節,然后辨證施治,保護患者的正氣,這是我們說中醫治療腫瘤的這種保護患者的正氣、存津液、保元氣的一個原則。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