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身體許可,我就要做點有意義的事情,我不能什么也不干!”這是廣東某大學中文系教授,在抗癌期間對自己生活的感悟,也是他與病魔抗爭的精神和力量。
2008年9月,筆者收到一封來自于這位教授的感謝信。信中告知:他的狀態日益見好,加上“咬牙堅持”和“積極治療”這兩劑心理良方,一個小細胞肺癌患者竟也順順利利地挺過了五年。
根據國際上的統計數據顯示,因這類腫瘤惡性程度高、敏感性強、發生腦轉移骨轉移的速度之快。其患者預后平均生存期在五至七個月左右;存活一年的占總患者人數的三分之一;兩年的,占十分之一;而活過五年的人數,僅有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三。
作為“死里逃生”的幸運者,縱然中醫藥的輔助調理功不可沒,但這位教授自身的想法與做法,更是幫助了他很多,這點不得不令筆者敬佩。
2003年6月,趙教授被確診為右肺支氣管內小細胞未分化型肺癌。除了原發病灶外,還有轉移病灶以及周圍淋巴組織腫大等情形。當時,主治醫生的預判時間是頂多再活三個月。為了治病,他強忍化療帶來的全身性副作用,連續做了十一個療程;此外還有一個療程的放療,兩個療程的基因治療。
2004年11月份開始,由于耐藥性的出現,西醫治療被停止,而改用可以攻守兼備的中醫藥。此后,病情繼續得以有效的控制!腫塊雖未消亡,但都處于穩定狀態,個人的體力與精神力也在慢慢地恢復當中。
當然,趙教授的病情逐步趨向平穩,不只是及時改變“策略”。在外界的幫助下,他自身也有極強的求生欲,以及一份泰然自若的態度。“我并不會整天去想我死了怎么樣,而總是想我要活著干點什么,并且要干得更好。”
治病養病期間,他努力進食為自己的身體保存與癌癥戰斗的體力。平時亦會靜下心來去看一些自己喜歡的書籍,例如楊絳的《我們仨》、季羨林的散文集、周國平的回憶錄、池莉的小說集等。
這樣充實的生活,讓他沒有多余的時間去感嘆病情,也從不少書中收獲到不同的知識。
2005年8月,趙教授再次前往醫院復查,CT顯示:原右上肺中央型肺癌治療后改變,未見實質性病變。
2012年6月,他又參加了三個畢業班的酒會。并在酒會上贈言自己的學生:勇敢面對挑戰,輕易不要放棄!之后,又與筆者電話聯系,為他的一位同事尋求腫瘤治療方面的支持。
從第一個三年,到五年,到最后臨床治愈,趙教授的抗癌經歷使得周圍人都嘖嘖稱奇。但在驚嘆之余,筆者卻認為也合乎邏輯。
他的坦然面對、坦誠接受不害怕病魔,并且在治療期間始終都明白自己該做些什么(努力進食、咬牙堅持),這些正是抗癌勝利者們共有的特質。希望這篇,趙教授抗擊小細胞肺癌的歷程,能給更多人提供幫助。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