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kkgi4">
    <td id="kkgi4"><kbd id="kkgi4"></kbd></td>
  • <td id="kkgi4"></td>
  • <table id="kkgi4"><noscript id="kkgi4"></noscript></table>
  • 愛硒健康網丨癌癥腫瘤治療助手

    腸道受損,身體隱約有5個“反常”,或是息肉已萌芽,不要拖成癌

    小周在一次體檢中,發現自己結腸上長了幾顆小息肉,當下經醫生行鏡切除,對身體也沒有產生什么影響。當時醫生提醒他,腸息肉容易復發,建議半年后再來復查。然而小周認為息肉已經切除,且在術后幾天內都沒有發生什么異常,于是漸漸忘記醫生的囑托,沒有再去醫院復查。

    一年后,小周因為持續大便出血近一個星期而到醫院檢查,而這一次,醫生在其腸道內發現了更多的腸息肉,有些甚至有一公分大小,后經過病理檢查,最終確診為腸癌三期

    小周很詫異:明明已經切除了,怎么還會長出來?不過一年多時間,怎么就發展成癌了呢?

    一、腸道為什么會長息肉?

    從廣義上來講,突出于腸腔內的隆起性病變都可稱為息肉,但一般所指的息肉,僅僅是黏膜局限性隆起。

    腸息肉一般多見的是炎性和腺瘤性息肉,前者與腸道炎癥反應有關,后者與腸黏膜表面細胞更新的失衡有關。腸息肉發作的另一個因素與生活習慣有關,如果腸息肉切除后仍食用辛辣刺激、肥膩的食物,長期久坐、很少運動,同樣會誘發腸息肉。

    腸息肉患者出現癥狀較少,部分可能長期沒有任何癥狀,只有在體檢中才會發現。但如果息肉持續長大或者惡變,可能出現便血、腹瀉、便秘、腹脹、腹痛等癥狀,要注意警惕。

    1、便血。大便帶血或黏液血便是腸息肉多見癥狀,血并不與糞便混合,或在糞便表面;血色暗紅,量不多,夾有粘液,但有時也會忽然大量出血。

    2、排便習慣改變。腸息肉患者多數伴有排便習慣的改變,例如,當息肉較大時,可能會引起便秘,或大便變細,部分患者可以出現反復交替的便秘與腹瀉

    3、腹痛。當息肉表面潰瘍、糜爛,就有可能出現彌漫性腹痛,在大便時或大便后加重。

    4、帶蒂息肉脫出肛門。位于直腸的較大息肉可以引起大便次數增多或肛門有下墜感,部分息肉在大便時可脫出肛外。

    5、其他腸道外癥狀。如果出現一些典型的腸道外癥狀,如出現皮膚黏膜色素斑,要考慮是否得了息肉病,其中,P-J綜合征(家族性黏膜皮膚色素沉著胃腸道息肉病,簡稱黑斑息肉綜合征,為家族性遺傳病)比較常見。

    若發現自己出現過上述疑似癥狀,不要僥幸,應及時到醫院排查病因。而無癥狀健康人群,建議從50歲開始進行腸鏡檢查,若結果正常,可以過5年后再檢查。對于小于2厘米的良性息肉,可以在腸鏡下切除送病理檢查;對于大于2厘米的息肉,因為具有惡變可能,通常先在腸鏡下取一點組織做病理化驗,以做進一步檢測。

    二、腸息肉會拖成癌嗎?

    隨著現代人飲食習慣的改變,經結腸鏡檢查后發現大腸息肉的患者越來越多。一般將腸息肉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非腫瘤性息肉一般不會癌變,比如炎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而腺瘤性息肉,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狀、絨毛狀及管狀絨毛狀腺瘤性息肉,屬于癌前病變,特別是大于2厘米的,癌變幾率還是非常高的。

    癌變過程跟息肉的大小、形態和病理類型有關。據相關研究發現,超過90%的結腸癌由結腸息肉轉變而來,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潤性癌,惡變過程一般需5-10年(當然存在少數進展較快的病例)。

    所以,雖然息肉本身不是癌,但有癌變的可能,一旦在體檢中發現腸息肉,最好還是切除并做病理檢查,遵醫囑進行復查,以免引起其他疾病或發生癌變。

    三、腸息肉手術切除后,仍需防復發

    原則上,一旦發現有息肉,一般情況下,醫生會根據病理性質決定是否需要切除。而某些良性的息肉,長大后也會有腺瘤化的可能,還是切除為好。

    常見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內鏡下息肉摘除術、黏膜切除術、微波、激光、手術治療等等。如目前最主要治療方法主要是結腸鏡高頻電凝電切,此種治療方法具有操作相對簡單、可操作性強、創傷小、安全性高、較易恢復等特點,目前成為主要的治手段。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腸息肉即便切除后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息肉的復發率還是比較高的。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楊輝解釋,息肉切除后腸道內仍然有可能長出新的息肉,且由于腸腔彎曲的構造,更容易形成視野死角,加上其它影響因素,極易造成息肉漏診。所以,息肉切除后定期復查腸鏡很重要。

    一般建議,息肉摘除術后,每年需進行一次腸鏡復查,若2-3年未復發,則可以每3-5年復查一次。對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則要每半年或一年進行一次電子腸鏡、肛門指檢、大便驗血等檢查,爭取早期發現癌變。

    全文總結:腸道息肉多發生于40歲以上人群,年齡越大,發生率越高。腸息肉雖不容易根治,但手術切除配合輔助治療,可延緩息肉生長。對于息肉高危患者,除了日常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少吃紅肉及辛辣、腌制食品之外,關鍵是要早檢查、早發現、早治療。

    #謠零零計劃##頭號周刊#

    參考資料:

    [1]劉春萌,李志婷.胃息肉合并結直腸息肉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5(S2).

    [2]龍思丹,季雙雙,姚樹坤. 腸息肉患者的人口學特征與生活習慣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20(04)

    [3]葉倩云,劉鳳斌. 大腸息肉發病相關風險因素及方法學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8(03).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

    分享到:更多 ()

    評論 搶沙發

    • 昵稱 (必填)
    • 郵箱 (必填)
    • 網址
  • <xmp id="kkgi4">
    <td id="kkgi4"><kbd id="kkgi4"></kbd></td>
  • <td id="kkgi4"></td>
  • <table id="kkgi4"><noscript id="kkgi4"></noscript></table>
  •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又黄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