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看一些患者描述自己的治療經歷又或是在網上查找抗癌文獻時,經常可以看到一線治療、二線治療,三線治療的描述。許多患者籠統的覺得,所謂的換線就是“換藥”,一線就是第一種治療方式,二線就是第二種治療方式。那這種理解準確嗎?
——新輔助治療,術后輔助治療算是一線治療嗎?
——化療一周期后又加了免疫藥物,算是換線嗎?
——進行雙藥聯合治療后又停了一種藥算是換線嗎?
……
例如上面這些問題,你真的想清楚了嗎?
其實大部分患者在治療初期對“線” 的概念理解都是由偏差的。今天我們就來說說, 在腫瘤治療中,“線”的劃分具體是根據什么標準,有什么意義。
一線、二線、三線治療分別代表著什么?
一線治療:指診斷以后的首輪治療,這時的治療方案效果最好、副作用最小,也稱為基本治療或療法。一線治療的目的是在可能的情況下“治愈”癌癥。
二線治療:指在一線治療后,患者再次出現疾病進展并對一線治療方案產生耐藥,需要更換抗癌機理不同的方案。和一線相比,二線治療方案的療效可能劣于一線,又或是副作用偏大,又或是價格偏高。
三線治療:指二線治療失敗后,再次換用的其它治療方案。一般到三線治療及以后時,可選擇的有效藥物和有效治療方案就會越來越少,甚至越來越貴。
可以這么理解,分“線”就是給藥物或療法劃分使用的優先度,哪些藥先用,哪些藥后用。這種治療思路較多使用在容易產生耐藥的抗腫瘤系統治療中。
我該如何區分一線、二線、三線治療?
① 一線治療從哪里“開始算”?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線、二線、三線治療的接受對象是誰?目前,我們的治療線數大多是針對晚期惡性腫瘤或者早中期惡性腫瘤復發轉移時全身抗腫瘤治療情況。
- 早期惡性腫瘤手術切除并不算治療線數。
- 術前新輔助治療、轉化治療以及術后輔助治療等服務于手術的治療方案也不算線數。
- 如果根治手術后復發,再次進行了切除手術或局部放療也不算線數。
- 只有在根治手術或是其他一些根治手段時隔3個月以上,出現復發,無法靠切除手術或局部放療解決,開始了全身抗腫瘤治療才算一線治療的開始。
② 二線治療又是從哪里算起呢?
并不是換任何一種藥都算“換線”。
- 許多患者,在接受治療時,用了多藥聯合治療(主藥A+輔藥B\C)后經過一段時間,腫瘤達到相對穩定的狀態,或是患者感覺藥物的副作用太大,無法長期堅持。醫生將原方案中的一種或兩種藥物(輔藥B或C)去除或減量,而做單/雙藥維持治療時,維持治療都不算換線。
- 那如果因為一些原因,在原有基礎上加量加藥,或是增加了治療方式,又或是因為一些原因,將原本主藥A+輔藥B\C三種藥中的B或C更換為同類型的其他藥物,只要整體抗腫瘤治療的主藥A沒有做根本性的改變,都不算為換線。
- 在治療過程中,因疾病進展,要在原有治療(主藥A+輔藥B\C)的基礎上配合進行的局部治療,如骨放療,腦放療,骨水泥,以及單一病灶的姑息放療等均不算為換線。
- 只有將原本方案停用,而更換為其他全身治療方案,才算換線。二線治療轉三線治療也是這樣的邏輯。
一般說來,治療線數的更換以主要用藥為判斷依據,以化療為例,如果最主要的化療藥物沒有本質變化,其他藥物的增減有無并不能定義為換線。但這里還需要注意一點:由于靶向藥物的特殊性,在劃分線時與所不同:
1.靶向治療時,如果將靶向藥物A更換為同類型的其他靶向藥物B,又或者在靶向藥A的基礎上新增了靶向藥B,從單藥治療變成雙藥靶向治療那都算換線。
2.如果進行靶向治療的同時,新增了化療藥物或者免疫治療等全身治療手段,通常也算為換線。
3.但無論何時,局部治療(放療、介入治療)均不記錄為線數。
一線、二線、三線用藥,是根據什么來決定的?
許多人或許會想,同樣的癌種,為什么有些藥被劃為一線用藥,有些藥被劃為二線用藥呢?這是由什么決定的?
不論是針對哪種腫瘤的哪種藥物,具體歸于幾線,主要都根據臨床試驗結果。
通常來說,一線藥品具有較充足的循證醫學證據、療效較確切、副作用較小、經濟效益較高。也往往更容易進入醫保目錄中,讓患者以較低的價格獲得。
按這個道理說,藥品選擇時,在同個適應癥中首選一定是一線用藥>二線用藥>三線用藥。至于靶向治療還需要做基因檢測,看是否有匹配的靶點能進行針對性用藥。
當一線用藥逐漸失效時我該怎么辦?
很多患者很舍不得換線,一是應為在過往的一段時間里,一線用藥可能取得過不錯的效果,因此還對它‘心存好感’,二是因為擔心一線轉二線、三線治療后,用藥效果會越來越差。
其實這兩點倒也未必。因為我們還有個概念叫“耐藥”。
—— ‘耐藥’幾乎存在于所有類型的癌癥和所有抗癌藥物中,它包括但不限于分子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和化療。只要原有的腫瘤病灶增大,且超過一定的范圍或是出現新的腫瘤病灶。滿足其一均可判斷為耐藥。
當治療出現耐藥時,加大劑量往往收效甚微。因為我們的腫瘤細胞可能已經對現有的治療藥物不敏感了。
以靶向治療為例,一種靶向藥可能只針對一種靶點。但腫瘤它是一個混雜的細胞群體,一些癌細胞可能帶著不同的靶點,還有一些癌細胞甚至沒有靶點。我們所選擇的靶向藥物對于針對的靶點基因有明顯的殺傷作用,可以讓部分腫瘤細胞死亡或者凋亡,
但是沒有這些靶點基因的相對“小眾”的腫瘤細胞就可能成為漏網之魚。這些漏網的癌細胞會繼續生存、生長起來,在不同靶點基因間上演了一出“物競天擇,此消彼長”的進化論。最后對現有靶向藥不敏感的癌細胞群,可能逐漸成為“主流”。這時候,無論再怎么加大現有用藥的劑量,都很難見到成效了,立即換藥才是最好的選擇。
或許我們可以把抗腫瘤治療理解為一場球賽。二線、三線用藥理解為球賽的替補隊員。當一線治療的抗癌套路被腫瘤這個對手所接受,并換了更有針對性的球員上場,導致我方漸漸陷入頹勢后,我們也需要更換體力更好,更能針對腫瘤新套路的隊員上場。而這就是二線治療。
一線、二線,或是之后的三線、四線用藥的臨床數據可能有高低之分,但作為患者,在合適的時間挑選合適的用藥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主要參考:
https://mp.weixin.qq.com/s/VNbYCelBiW87QUtFJ6p3ag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