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大便三次,一個月后居然查出了腸癌?
56歲的王先生是廣東潮汕人,大概半年前,一向便秘的他開始頻頻鬧肚子,一天跑好幾趟廁所,拉出帶黏液的血便,平均下來一天要拉三次左右。
仗著自己身強體健,一開始王先生也以為自己就是吃壞肚子而已,沒有放在心上,直到后來肚子又痛又脹,才到醫院就診。最終經腸鏡檢查確診了腸癌,好在病情不算太晚,經過保肛手術后,王先生順利出院。
沒想到一個小癥狀背后竟然隱藏著致命的癌癥,其實像王先生這樣的中老年人,進入50歲后,就應該多注意自己身上的異常表現。
一、50歲后是腸癌的爆發期
腸道其實是人體最大的免疫系統,雖然腸道位于人體內部,但70%的免疫細胞都位于腸粘膜上,所以腸道免疫對抵御外界細菌、病毒,以及維護腸內環境穩定非常重要。
研究發現,胃腸道等消化器官一般在50歲左右就會開始衰老,胃腸蠕動能力大大降低,這也是很多中老年人容易消化不良和便秘的主要原因之一。
腸道疾病非常常見,而結直腸癌更是居于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三位,且逐年遞增。一般來說,50歲以下發病的結直腸癌為早發型結直腸癌,超過50歲發病的為晚發型結直腸癌。我國大部分都是晚發型結直腸癌,高發年齡段為50—75歲。
二、忽然一天大便三次、三天大便一次,都應該注意
提到腸胃異常,很多人會聯想到便秘。對于便秘的定義一般為,每天排便1~2次都算是正常的,如果每周排便少于三次,則可能屬于便秘。
排便次數忽然改變是腸癌的首發癥狀之一,也是最常見的癥狀。當腫瘤刺激腸道,腸道蠕動的頻率就會被打亂,患者在短期內可能出現大便次數增多,一天可能會排4—5次大便,有時候蠕動變緩,好幾天才拉一次,而且總有一種大便排不盡的感覺。
一旦出現腹瀉和便秘交替,且癥狀持續2—3個月,就要警惕是否腸癌引起的排便次數增多或是排便困難。
除了排便習慣改變,腸癌還可引起腸道這些異常:
1、黏液便
大便混有粘液或膿液,常見于腸炎、細菌性痢疾,也有可能是腫瘤引起,一般會合并血便,大便為黑色或暗紅色等。
2、血便
80%—90%腸癌患者有便血癥狀,大便呈暗紅色,中晚期患者還可能在糞便中發現脫落的腫瘤組織。
3、大便變細
若腸道出現腫瘤,大便通路就會被腫瘤所占據,當糞便通過時,就會被腫瘤擠壓,大便形狀就會變得又細又扁。
發現腸道異常懷疑腸癌應該做什么檢查?
據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食管胃腸外科吳曉濱醫師介紹,腸癌早期發現方式其實很簡單,通過大便潛血測試,以及結腸鏡檢查就可以早期發現大多數的腸癌潛伏。
三、預防腸癌,盡早改掉這些惡習
腸癌的高發與生活習慣有很大的干系,想要預防腸癌發生,50歲后請改掉這些不良習慣:
1、飲食過于油膩
多項研究發現,腸癌增加,與紅肉、高蛋白、高脂肪攝入有關。飲食過于油膩,再加上運動量過少,就會導致腸胃蠕動減緩,容易引發便秘。而高脂肪食物還會促進膽汁酸分泌,對腸道黏膜造成刺激,身體處于長期的刺激下,就會誘發結腸癌。
2、不控制體重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醫學與公共衛生學院研究發現45歲到74歲肥胖率最高。這個年齡段,又是腸癌高發期。相關研究發現,脂肪堆積與結腸癌發病風險有著明顯相關性。
3、久坐
越來越多人習慣久坐不動,長期保持一個姿勢,腸道蠕動減弱,不利于糞便排出。而糞便中的一些有害成分又會刺激腸道黏膜,導致腸道屏障功能低下。
3、盲目排毒
腸道菌群也會造成腸癌風險增加。研究發現,一些腸道菌群的失調,對導致胃腸黏膜屏障受損,腸道內出現慢性炎癥,從而誘導細胞癌變。而盲目的排毒,則可能影響到腸道內環境,引起菌群失調,反而越排越“毒”。
腸癌的發生機制較為復雜,除了生活習慣,還與遺傳等因素有關。通過生活方式調整,無法做到100%防癌,因此高危人群更應重視防癌篩查,通過有效檢查手段,早期發現,阻斷腸癌的發展通路。
參考資料:
[1]謝亦樂,房靜遠.早發型結直腸癌研究進展[J].中華消化雜志,2021,41(11):783-786.
[2]【科普園地】誘發腸癌的3個壞習慣一定要改掉,記得定期做腸鏡.陜西省中醫藥研究院.2022-10-12
[3]中國惡性腫瘤整合診治指南-結腸癌部分[J].中華結直腸疾病電子雜志,2022,11(01):1-16.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