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不僅僅對患者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對家人又何嘗不是一種折磨。
顧晉是北京大學首鋼醫院的院長,也是腸道腫瘤方面的專家,一年做的消化道腫瘤手術就達到1000多例。而他的父親顧方六教授更是一名權威的泌尿外科專家,但是,他在2003年被查出罹患胃癌。
作為醫生和兒子,顧晉也想盡全力去拯救父親的生命,然而當他了解到父親的痛苦之后,他選擇了和癌癥“和解”,只做姑息治療,不做任何搶救。
一、面對患癌的父親,為了尊嚴,他選擇了最少的治療
1、“我現在生不如死”
2003年,顧晉在醫院擔任副院長,每天工作都十分忙碌,忽然間他就接到了父親患癌的消息,還是胃癌晚期。從2003年到2022年胃癌都是中國高發的前十的癌癥,如果能早期發現5年生存率可以達到90%以上,但是晚期5年生存率不夠10%,何況19年前醫療條件還比不上現在,生存的幾率更小。
即便如此,他還是堅持每天都去看望父親,想要盡全力救治父親。某日,他照常去看望父親時,父親思索良久告訴他“我現在其實生不如死”,這句話讓顧晉的內心百感交集。
父子倆均為名醫,面對病情卻束手無策。但是父子倆其實也都清楚,靠著機器維持生命,渾身上下插滿管子,這樣延長的壽命是沒有質量也是沒有尊嚴的。
為了讓父親身上的痛苦減輕,顧晉只能忍痛為父親選擇了姑息治療的方案,不再進行沒必要的搶救。
姑息治療目前在中國普及的程度并不高,它又被稱為安寧療護、緩和醫療,是指對于已無治愈可能性的患者,通過控制疾病相應的癥狀、良好的護理,讓患者生命終末期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
但是很多家屬卻認為這是放棄治療,一方面對患者有著強烈的難以切割的情感,另一方面又背負著孝順的道德標準,難以接受。
2、“我只需要你多陪陪我”
隨著時間的推移,顧教授的病情一天天的惡化,生命也逐漸流逝,顧晉生怕自己錯過一點父親的需求,每日都會詳細地詢問他需要什么。但父親從來沒也要求他帶什么東西去醫院,只在某天回答了他“我需要你陪陪我”。
其實,每個人的生命都要經歷這一程,陪伴就是最好的臨終關懷……
醫學界認為人生的最后階段可分為臨終期(去世前3~6個月)和瀕死期(去世前48小時)。大多數臨終老人在去世前并不是在舒適、平靜中度過,而是在現代高級的醫療手段和藥物控制下,讓身體接受各種入侵手段的痛苦。
但老人已經明白自己將離開人世,會有各種緊張恐懼、孤獨無望等心理癥狀出現,此時他們對親情的需求會更加強烈,。
最終,顧方六教授2003年11月遺憾去世,享年76歲。
治愈無望,不再做過多創傷性的冒險治療,對患者來說,是一種成全,有利于帶著尊嚴地走向死亡。但是對于顧晉來說,為了患者的尊嚴,冒險也值得。
二、面對不可治愈的患者,為了尊嚴,他冒著天下之大不韙而手術
顧晉曾接診過一位30多歲的年輕小伙,年輕人在直腸癌手術后造口復發腫瘤,且高度懷疑發生了肝轉移。他每天沒法穿任何的衣服,造口護具也不能用,身上總是彌漫著糞臭味。就醫時,他告訴顧晉自己活得一點尊嚴都沒有,沒辦法見人更沒法抱自己的女兒。
癌癥晚期一般都不適合手術治療,因為癌細胞已經廣泛轉移,而且患者的體質差,可能無法耐受手術,手術中、手術后都可能發生嚴重的風險和并發癥。小伙子的情況十分罕見,為他進行手術是違反外科手術指南和規范原則的,一旦失敗了,顧晉要承受巨大的醫療責任。
但經過和患者、家屬幾次的交談后,他的內心受到了強烈的震動。為了一位父親的請求、為了一位年輕小伙能有尊嚴的度過余生,他破例為他進行了手術。手術很成功,術后患者可以正常的穿著衣物,身上也沒有異味存在,他終于可以好好抱抱自己的女兒了,雖然最后這位患者只活了幾個月,但是他了無遺憾。
時至今日顧晉仍在致力于推動尊嚴死在中國的進程,并建立起了全國首個三級甲等醫院中的安寧療護中心。
三、癌癥不治療會不會更好?
山西省中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李志輝表示,一般情況下還是建議癌癥患者積極就醫治療,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并制定詳細的治療方案。但的確有一些癌癥患者,如體能狀況極差、伴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嚴重感染以及出血等情況的話,則不適合馬上進行手術或放化療。這些患者更適合先改善當下的問題,在身體狀況有所改善后再考慮。
可以肯定是,癌癥完全放棄治療是不可取的。一旦放棄治療,患者的身體會快速消瘦,可能會引起惡病質出現。且身體會由于病灶擴散轉移、壓迫神經系統等疼痛難忍,給患者的身體帶來巨大的痛苦,最終生命也會逐漸消亡。
也就是說,癌癥患者不能不治療,但也要有選擇的治療,對于終末期的癌癥患者而言,該如何正確的進行治療呢?
四、癌癥晚期,如何延長生存期活得有尊嚴?
1、避免過度治療
很多人認為,患病后不論如何都要用最貴的藥物、做最好的手術,化療、放療更是多多益善。殊不知,過度治療往往起不到改善預后、延長生命的作用,反而會增加并發癥發生的風險,讓患者的生存質量下降,且會增加不必要的經濟負擔,加速死亡的速度。
想要避免過度治療,在選擇方案時要詳細咨詢醫生的意見,同時了解每個治療方案存在的利弊。再從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注意過程中要信任自己的醫生,有任何疑問都要及時溝通。
2、不要迷信偏方
民間有各種號稱可治愈癌癥的偏方,很多癌癥晚期的患者會病急亂投醫。對于這些偏方一定要謹慎、理智,切不可盲目輕信。否則很容易讓患者的最佳治療時機被耽誤,生存期也會因此而縮短。確診癌癥后,需要做的是及時去正規的醫院制定規范化的治療方案,用藥要由專業醫生指導。
3、合理補充營養
確診癌癥后,很多人覺得這不能吃那不能吃,包括羊肉、海鮮、魚等都是發物,不能吃,黃豆內含有雌激素,也不能吃等等。長期過度忌口會導致患者所需的能量、營養素攝入不足,反而會影響正常的治療和預后。
癌癥患者在飲食上要注意多攝入優質蛋白,如魚、蝦、瘦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對于患者改善營養狀況有很大的幫助。
4、保持良好的心態
心態對于癌癥患者的恢復也很重要,很多人甚至在確診癌癥后被自己“嚇死”,臨床上約有1/3的癌癥患者是被嚇死的。保持樂觀、健康的心態,對于提高免疫力、增強抗腫瘤效果有幫助。
癌癥的確是個很可怕的疾病,但在患癌后如何選擇治療,又是否要積極治療,建議要咨詢專業的醫生和遵從病人的意愿。很多時候,接受各種現代儀器的“摧殘”,反而會讓患者的生命末期變得痛苦。
參考資料:
[1].姑息治療與安寧療護基本用藥指南[J].中國全科醫學,2021,24(14):1717-1734.
[2]賀苗,曹永福,王云嶺,李振良,李玲,張新慶,傅侃達,李飛,張云龍.中國安寧療護的多元化反思[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8,31(05):581-590+609.
[3]腫瘤患者也能“安樂活”,醫生口中的姑息治療、安寧療護與安樂死,你搞懂了嗎?.醫師報.2022.3.6
[4]得了癌癥,不治療反而能活更久?.山西省中醫院 2021-06-06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