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患者在采取了各種治療措施以后,接下來就是康復期,而這個階段也是很重要的,康復的效果直接決定患者的未來,癌癥康復是個漫長的過程,中醫藥治療在這個階段都有哪些優勢呢?
中醫藥在癌癥康復治療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根據癌癥的發病機理、治療經過以及治療后的機體內外環境和臟腑功能狀態,中醫將其分為氣血不足、脾胃虛弱、肝腎虧損、情志不暢等類型。因此在康復治療中應給予補氣養血、健脾和胃、滋補肝腎、調暢情志四種治法。
癌癥病人大都氣血虛弱,正氣不足,正不抵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在癌癥的治療過程中,外科手術的創傷,放療、化療等所導致的氣血進一步消耗和損傷,都直接影響到病人的身體康復。
因此補氣血為患者康復首選方法,它既有利于病人的繼續治療,又促進患者機體的早日康復,藥用人參或西洋參、黃芪、當歸、熟地、茯苓、白術、紫河車、阿膠、芍藥、大棗、桂元等,水煎或制丸服,使氣血充足,免疫功能增強,并有顯著的扶正抗癌之效,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癌癥病人患病后,或經放療、化療后,大都食欲減退,乏力消瘦,尤其在化療后更直接影響了脾胃的納谷、運化、吸收等正常功能,致使臟腑功能進一步虛損,不但進食減少,甚至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一系列脾胃虛損、升降失調的證候,給患者的治療與康復帶來了困難。
此時應用中醫藥治療,給予健脾和胃之法為主,藥用黨參、茯苓、白術、砂仁、三仙、雞內金、陳皮、半夏、山藥、黃芪等,具有醒脾健脾、益氣和胃之功,促進脾胃功能的逆轉和恢復,為病人的機體康復奠定良好的基礎。
肝主藏血,腎主藏精,為先天之本,元氣之根。肝腎同源,精血互化,滋肝腎即益精血,肝腎不虧、精血充足,則身體強健,痼疾易除。
據統計,癌癥的發病以中老年人為高,中年之后,肝腎功能漸衰,精血益損,常表現為腰膝酸軟、頭昏目眩、神倦乏力、甚則出現耳鳴、脫發、掉齒、健忘、失眠、多夢、注意力分散、精氣虧乏等,如不注重肝腎的調護,長期之下,可使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機體內環境紊亂,細胞代謝異常,而繼發為腫瘤。
西醫化學藥物多有損傷肝腎之弊,放射治療也易灼傷人體的肝腎之精血。故在治療癌癥的過程中及治療后,要注意選擇應用滋補肝腎之品,如熟地、黃精、山茱萸、枸杞、山藥、寄生、冬蟲夏草、當歸、芍藥、阿膠、石斛、鱉甲、龜板等,既可防止放、化療的副作用,又能促進機體正氣的恢復。
還不能忘調暢情志。所謂情志,即人的情緒、精神,它可直接影響到癌癥的發生、發展、治療、轉歸及預后,情志因素既可治癌,又可躺。《內經》說:“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也”。
情志活動直接影響到氣機。情志調暢,則氣血運行正常,正氣充足,機體免疫功能增強,抗癌能力大大提高;反之,情志不遂,則氣機升降失調,氣血不暢,臟腑功能減弱,正氣內虧,免疫功能降低,抗癌能力下降,易發腫瘤。
況且癌癥的康復是一較為漫長的過程,許多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因情志不暢,抑郁恐懼,直接影響到疾病的治療與康復。此時調節病人的情態,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方面應向病人講清好的情緒對治病及身體康復的重要性,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癌癥的信心;另一方面,應用中藥以行氣解郁、安神定志之品,如柴胡、郁金、枳殼、茯苓、酸棗仁、石菖蒲、當歸、佛手、遠志等,調暢情志,使病人情緒穩定與舒暢,為疾病早日康復建立良好的內環境。
癌癥康復期后續定期復查和治療是非常關鍵的,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患者以后的命運。很多癌癥患者病情惡化,生存期縮短,并非因為癌癥本身,而是由于康復期的治療沒有跟上。
中醫藥參與癌癥康復期治療的特點和優勢在于用辨證論治,改善癥狀,提高生存質量,防復發轉移,實現長期生存。中醫治療從患者全身的實際情況考慮,而不是僅局限在惡性腫瘤病灶本身。中醫用藥更注重顧全整體及患者的臟腑、氣血、津液、經脈等諸多方面的平衡,并且強調治病求本。
康復期及早進行中醫藥治療,能有效強化身體機能,抵抗病癥的侵襲,修復手術、放化療帶來的損傷,延長患者的生存期。中藥可有效緩解因癌癥引起的許多癥狀,如疼痛、厭食、咳喘、出血、腹瀉、便秘、麻木、失眠等等,可以通過提高食欲,延長睡眠時間等途徑減少惡液質的發生。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