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李大伯是一位晚期腸癌患者,已經出現了肝、肺、腹腔、盆腔、后腹膜等部位的廣泛轉移。經過全面的檢查,確診為腫瘤導致的不全性腸梗阻并進行性加重。
面對這個經歷過手術、放療和射頻治療,并對多種化療和靶向藥物耐藥的晚期腸癌患者,鄭主任團隊一面為李大伯置入小腸減壓管等治療腸梗阻,一面積極與消化內科等多學科專家會診。
根據多學科專家會診結果和最新的循證醫學證據,鄭主任團隊大膽嘗試了新的化療+靶向治療方案。
經過4個療程的系統治療,李大伯圓鼓鼓的肚子漸漸軟下來,腫瘤標記物指標一路下降,CT復查后腫瘤明顯縮小。近日,經過鄭主任評估后,李大伯身上的小腸減壓管被拔除,目前進食也恢復了正常。
“剛來的時候,我肚子脹得不行,吃什么吐什么,感覺生活都沒有了希望。沒想到現在肚子也舒服了,管子也拔掉了,可以回家過年了。我真的非常感謝你們!”大伯握著鄭主任的手,不停地道謝。
腸梗阻小課堂?
晚期原發性或轉移性腫瘤并發腸梗阻的發生率為5%一43%,最常見并發腸梗阻的原發腫瘤為卵巢癌(5.5%~51%)、結直腸癌(10%~28%)和胃癌(30%~40%)。與大腸梗阻(33%~37%)相比,小腸梗阻(50%~61%)更為常見,20%以上的患者大腸和小腸同時受累。
惡性腸梗阻的病理類型包括機械性腸梗阻和功能性腸梗阻兩大類。
機械性腸梗阻(MBO)是惡性腸梗阻中最常見的一類病理類型,是由于腫瘤侵犯腸道或腹腔腸系膜等引起腸腔狹窄所致。其病理亞型包括:由原發腫瘤、腸系膜和網膜腫物、腹腔或盆腔粘連、放療后纖維化等所致的腸腔外占位性MBO;由原發腫瘤或轉移癌引起的息肉樣病變、腫瘤沿腸腔環形播散所致腸腔內占位性MBO,以及腸壁內占位MBO。
功能性腸梗阻又稱動力性腸梗阻,是由于腫瘤浸潤腸系膜、腸道肌肉、腹腔及腸道神經叢,導致腸運動障礙,以及由副癌綜合征性神經病變(尤多見于肺癌患者)、慢性假性腸梗阻、副癌性假性腸梗阻和化療藥物神經毒所致的麻痹性腸梗阻。
惡性腸梗阻大多發病緩慢,病程較長,常為不全性腸梗阻。常見癥狀包括惡心、嘔吐、腹痛、腹脹、排便排氣消失等。開始時,患者通常會出現間歇性的,可緩解的腹痛、惡心、嘔吐和腹脹,癥狀發作時通常仍有排便或排氣。
隨著病情進展逐漸惡化為持續性梗阻,患者的體溫升高,腹脹更加明顯。如病情繼續進展,患者的腹痛可轉為持續性腹痛,且越來越重,甚至出現腸穿孔、感染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等嚴重并發癥。癥狀與腸梗阻部位及程度相關。
專家介紹
鄭松
主任醫師
腫瘤內科二病區主任
杭州市I類重點學科腫瘤內科學學科帶頭人,浙江省新世紀“151”優秀中青年人才第二層次,杭州市“131”優秀中青年人才重點層次。獲“最美杭州人”、“杭州市十大杰出青年”榮譽稱號和“杭州市五四青年獎章”。入選浙江省衛生創新人才,浙江省首批醫壇新秀,杭州市成績突出科技工作者。
學術兼職: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腫瘤靶向技術分會常委、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委會MDT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腫瘤康復分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營養與支持治療專委會中西醫結合腫瘤營養學組委員、浙江省抗癌協會腫瘤靶向及細胞治療專委會副主委、浙江省抗癌協會抗癌藥物專委會常委、浙江省抗癌協會腫瘤內科專委會委員、浙江省抗癌協會生物治療專委會委員、浙江省腫瘤靶向治療技術指導中心委員。
獲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基金評審專家,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二審專家。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杭州市衛生科技重大項目等10余項科研項目,有多項創新性成果引起國內外同行的關注。
作為負責人獲浙江省科技進步獎、浙江省自然科學學術獎、浙江省醫藥衛生科技獎、杭州市科技進步獎、杭州市自然科學學術獎、杭州市科技創新獎等10余項。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SCI(最高影響因子7.561)及中華系列等論文30余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項,申報中3項。編寫專著2本。
擅長:胃癌、大腸癌、食管癌、肝膽胰腫瘤、胃腸道間質瘤等消化道腫瘤以及肺癌、卵巢癌、腦惡性膠質瘤等惡性腫瘤的綜合治療,尤其是化療、熱療、免疫治療和靶向藥物治療,并對惡性腫瘤的骨、腦轉移的綜合治療,晚期腫瘤的姑息和止痛治療有較深入的研究。
專家門診時間:周二上午
END
供稿:腫瘤內科二病區/房昕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