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的年輕小伙子小王(化名),在一年前一次飲酒后出現左上腹脹痛伴有黑色稀便,大便次數增多,黃疸發熱等癥狀。癥狀持續數天后緩解,他自己并未在意。
大約在半年前,小王再次出現無明顯誘因左上腹輕度脹痛,并伴黑色稀便2~3次、乏力、食欲不振,進食后癥狀加重,排便后緩解,活動后胸悶氣喘,休息或者平臥緩解,于是來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杭州市腫瘤醫院檢查。CT檢查后考慮結腸惡性腫瘤伴周圍淋巴結及肝臟轉移,腸鏡活檢病理為腺癌,肝腫塊穿刺活檢符合結腸腺癌肝轉移。
26歲,結腸癌肝轉移,當你聽到這個消息時會不會感到很震驚。其實,這樣的病例并不少見。癌癥的發生越來越年輕化,15-39歲的比例在不斷增加。
據了解,2020年中國癌癥新發病例457萬例,其中結直腸癌發病率第二位,病死率第五位。患癌后,僅依靠治療是無法遏制癌癥危機的蔓延,預防才是抑制癌癥的長期戰略。
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
- 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素的飲食:有研究表明經濟發達的地區結直腸癌發病率高,因此又稱富貴病。
-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久坐不動、吸煙、酗酒、精神壓抑等。
- 腸道疾病:大腸腺瘤患者患大腸癌的危險增加3倍。
- 遺傳因素:10%-30%的大腸癌患者有家族史、林奇綜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錯構息肉綜合征等。
既然了解了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
那么我們要怎樣通過現有的手段
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生風險?
預防結直腸癌 做好這三步
一級預防
1.管住嘴:低脂飲食,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避免單調飲食、偏食及烤炸熏腌類食品,戒煙、避免酗酒。
2.邁開腿:經常進行體力活動可影響腸道蠕動,利于大便排出,減少患病風險。
3.治療癌前病變:盡早切除腺瘤,治療結腸炎等。
4.做好高危人群篩查。
結直腸癌高危人群:
I級親屬有結直腸癌病史;
本人有癌癥史(任何惡性腫瘤病史);
本人有腸道息肉病史;
同時符合以下兩項及兩項以上指標者:
A.慢性便秘(近兩年來便秘每年在2個月以上)
B.慢性腹瀉(近兩年腹瀉累計持續超過3個月,每次發作持續時間在1周以上)
C.粘液血便
D.不良生活事件史(發生在20年內,并在事件發生后造成較大精神創傷或痛苦)
E.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
F.慢性膽道疾病或膽囊切除史
篩查方式:糞便潛血試驗、直腸指檢、結腸鏡檢查等。
二級預防
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結直腸癌的發生大多遵循“腺瘤——癌”序列,從癌前病變到浸潤性癌,約經過10-15年,給了我們足夠的時間進行干預治療。所以,一定要做好早診早治,切勿拖延。
三級預防
腫瘤患者積極治療,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目前,結直腸癌的治療方式還是以手術治療為主,輔以適當的放化療、免疫治療、中醫治療等,以提高結直腸癌的治療效果。
結直腸癌腸鏡篩查建議
一般人群篩查:年齡50-74歲,無異常者每5年1次腸鏡檢查。
高危人群篩查:有I級親屬家族史者,建議從40歲開始或比家族中最早確診年齡提前10年開始,以后每五年一次。
腺瘤性息肉綜合癥患者或致病突變攜帶者,建議每年做腸鏡檢查。
Lynch綜合征(遺傳性結直腸癌綜合征)家系中攜帶致病突變者,建議20-25歲開始接受腸鏡檢查,每2年1次,直到40歲,然后每年進行1次腸鏡檢查。
如果出現這些癥狀:便血、大便習慣改變、腹痛腹脹、貧血、腹部包塊,就該提高警惕了,請及時到醫院就診。
END
供稿:病理科/張婷婷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