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癌癥患者生存時間往往關注的還是多一些,有時忽略了病人的生活質量,其中沒力氣、疲憊是影響病人生活質量最常見的原因之一,醫學上有個專用名詞叫癌因性疲乏。
約75%至90%接受化療的癌癥患者有癌因性疲乏。與正常人的乏力相比,癌因性乏力程度更嚴重,更易使人情緒低落,并且不可能通過休息來緩解。癌癥患者在化療期間除見有乏力,還常見有惡心嘔吐、飲食減少、貧血、睡眠障礙、抑郁、疼痛等諸多癥狀,中醫通過辨證,異病同治,采用補氣活血、健脾和胃、疏肝理氣、降逆止嘔、活血化瘀、解毒抗癌等方法的合理組合,能夠較好的解決患者乏力的癥狀,順利完成既定的化療。
癌癥病人將疲乏描述為疲倦、缺乏精力、不能集中注意力、虛弱、精疲力竭、無生氣及抑郁。癌因性疲乏尚無與之相對應的中醫病名,根據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虛弱、乏力、抑郁、無生氣及沮喪等,可歸屬于中醫“虛勞”范疇。
癌因性疲乏常見致病因素及病理機制有年老體弱,正氣虛損;情志不遂,氣滯血瘀;脾胃虛弱,痰濕內阻等。臨床可以分為氣血兩虛證、脾胃虛弱證、肝胃不和證、氣滯血瘀證四型進行論治。不同證型的表現是不一樣的。
其中,氣血兩虛證臨床常見乏力自汗,動則氣喘,少氣懶言,心悸失眠,頭暈目眩,面色淡白或痿黃,舌質淡,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脈細弱等為表現者,此類患者常見于反復、多療程化療及放療后,既往曾出現嚴重的骨髓抑制及長期慢性失血或貧血患者。治則以益氣養血為主,用藥如炙黃芪、黨參、炒白術、山藥、熟地黃、阿膠、白芍、薏苡仁、當歸、川芎、丹參、仙鶴草、炒枳殼、谷芽、麥芽、炙甘草等。
脾胃虛弱證,臨床常見乏力納少,惡心欲吐,噯氣吞酸,大便不成形,頭暈目眩,畏寒肢冷,甚則面浮肢腫,舌質淡胖,脈沉細為主要表現者。
此類患者常見于消化道腫瘤手術后,患者消化道結構改變或缺失,傷及脾胃,脾氣、脾陽不足,甚至導致脾腎兩虛,導致水谷不化,不能升清泌濁,胃氣上逆。治則以健脾益胃,甚則溫腎健脾為主,常用藥如太子參、炒白術、茯苓、姜半夏、陳皮、炒枳殼、干姜、桂枝、炒扁豆、山藥、白花蛇舌草、仙鶴草等。
肝胃不和證,臨床常見頭暈乏力,惡心干嘔,嘈雜,口苦,情緒低落,時或煩躁,夜寐不安,舌質稍紅,苔黃微膩,脈弦。此類病人多見于女性腫瘤患者,尤其是乳腺癌病患。
由于長期的治療帶來的精神壓力及化療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患者肝氣郁結,橫逆犯胃,加之痰濁中阻,引起肝胃不和。治則以疏肝和胃,降逆止嘔為主。常用藥有黃連、吳茱萸、姜半夏、陳皮、竹茹、黃芩、柴胡、厚樸、茯苓、黨參、炒枳殼、白花蛇舌草、莪術、丹參等等。
氣滯血瘀證,臨床常見疼痛乏力,痛有定處,夜間明顯,面色晦暗,少氣懶言,飲食減少,夜寐不安,大便或干結,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沉澀。此類患者多見于疾病晚期行多療程姑息化療后,患者體內仍有癌瘤生長,氣滯、血瘀、痰凝、癌毒、藥毒常兼夾為患,而血瘀、痰凝、癌毒作為病理產物,反過來又作為病因損害機體,耗傷氣血,惡性循環,導致諸多變癥的發生。
治則以補氣養血,活血解毒化瘀為法。常用藥有當歸、黃芪、丹參、桃仁、紅花、炒枳殼、制大黃、莪術、白花蛇舌草、仙鶴草、龍葵、藤梨根、土鱉蟲、全蝎、蜈蚣等。
癌癥患者的乏力過去并未得到重視,但實際上很多患者認為,與疼痛、惡心、嘔吐這些一般可以得到有效治療的癥狀相比,乏力是癌癥及癌癥治療相關的最痛苦的癥狀,西醫治療常常只能針對其中一個方面進行治療,而中醫通過辨證,異病同治,采用補氣活血、健脾和胃、疏肝理氣、降逆止嘔、活血化瘀、解毒抗癌等方法的合理組合,能夠較好的緩解病人的癥狀,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