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咨詢病例:
基本信息:
男 36歲
主訴:
左肺不適感6年,發現左肺病灶4年。
現病史:
6年前逐漸出現左胸有揪揪的感覺,有不適感,但是不能說是痛,上個月咳嗽很長時間,但是吃了幾片潤喉片好了,不怎么咳嗽了,偶爾咳嗽咳痰。感覺無力不愛干活,無呼吸困難,發熱,胸悶等,或者較輕微,感覺不到。
2018年胸部ct發現左肺病灶,之后每年復查。2022年10月17日胸部ct:左肺上葉磨玻璃密度灶,2022年02月04日相仿,請結合臨床,左肺上葉磨玻璃小結節,雙肺微結節,較前變化不著。
希望獲得的幫助:
還能繼續隨訪,還是趕緊手術?老是感覺左肺揪揪的感覺。左肺上葉尖后段片狀影,到底是什么性質?18年20年體檢CT報的是條索影,去問說沒事,炎癥。21年兩次持續一個多月的咳嗽才引起重視,看了好幾個醫生了,說什么的都有,有說變化不大,慢性炎癥可能,建議隨訪,有變化再動手術。有說大小有變化,趕緊動手術的。
影像展示與分析:
先來看最近2022年10月的片子:
病灶出現,位于左肺尖部,鄰近胸膜。密度淡而輪廓略顯模糊。
病灶附近的胸膜下有片狀密度較均勻的陰影,似慢性炎纖維增生樣,實性這部分邊緣平直,沒有膨脹性(粉色箭頭),不像腫瘤的樣子;而磨玻璃病灶密度過低,整體輪廓在此層面尚清,密度不太均勻,但無實性成分,呈小斑點狀,表面也是不光滑、不平整的。
病灶密度很低,但不均質,斑點狀;鄰近偏實性成分是寬條索狀的,沒有膨脹或毛刺,也沒有胸膜牽拉,與胸壁接觸面較寬。
粉色箭頭所指的絕不像惡性;紅色所指的雖輪廓較清,但密度感覺過淡,也不太像惡性。
上圖見范圍較前增大。總體輪廓較清,但瘤肺邊界是不是那么清楚的。
病灶呈斑點狀,中間似還有小的空泡似的(其實是斑點狀高密度沒有充填處)
病灶表面不平,看上去也像分葉(磚色箭頭),只是整體密度偏低,病灶顯得有些散,沒有聚攏性。
部分斑點似乎偏實性。
表面不平,密度不均,小空泡征,以及磨玻璃密度。
上圖見在主病灶以外,靠胸膜下另有類似病灶。這與腫瘤不太好解釋,用感染性病灶更容易說得通。
病灶附近有血管走行(桔色箭頭),但感覺血管粗細比較正常。
病灶前側邊緣的偏高密度,有些像纖維增生的樣子;血管有貼邊(桔色箭頭),但血管彎不明顯。病灶偏長條狀,分散且長。
上圖也顯示鄰近血管未被病灶影響(桔色箭頭);病灶范圍更廣,整體顯得更散,根本不是聚在一塊的。
病灶長條狀,散在,斑點狀,密度低且相對不均,部分區域有偏高密度, 也是斑點狀的。
病灶散在,表面不平。如果不是一個腫塊或結節,本來就是炎性,片狀。那就也談不上邊緣如何的特征。
上圖似乎有毛刺征,但總體病灶太散,毛刺不銳利。
灶內血管走行(桔色箭頭),病灶表面不平,有點像多中心的。
病灶缺乏聚集性、聚攏性,沒有膨脹性;整體散在,內部密度不均,有血管在灶內走行,但似乎沒有異常增粗。灶內偏實性的感覺也是絲絲條條的,不太像肺癌那種實性部分聚在一起,并有糾集感,有收縮力。
病灶散,血管穿行,但血管壁毛糙,像是伴有血管周圍炎癥似的。
此層血管壁相對平整些;病灶是非常散在的。
病灶散在,密度低,不聚攏。
血管應該是正好從這兒過,這種密度的淡而散的磨玻璃,不至于灶內新生這么粗的血管,而且連續層面看,血管是從肺門部延伸過來的。
病灶散而密度低。
病灶散,與縱隔側間隙不明顯,灶內有小空泡征,部分呈蜂窩樣。
血管壁毛糙,不光滑。
灶內血管壁增粗,毛糙。但前面也說了,這種密度的病灶,真是惡性,也不應該它導致血管增粗變形,還是用炎性更能解釋的通。
病灶邊緣部分的樣子。
病灶已經快要消失不見的層面,仍有血管略增粗的表現。
病灶幾乎不見了的層面
上葉有個次病灶,輪廓較清的淡磨玻璃,這個倒有可能會是肺泡上皮增生或不典型增生。當然風險是極低的,目前是不需要干預處理的。
病灶冠狀位顯示其散在,瘤肺邊界不清,斑斑點點的,缺乏收縮力,也無膨脹性。
矢狀位見病灶不規則型,灶內血管穿行及增粗,但形態走行沒什么影響。
影像印象:
左上主病灶雖然是磨玻璃密度,有些許絲絲條條的偏高密度成分,整體輪廓較清,但瘤肺邊界欠清,缺乏腫瘤該有的收縮力、毛刺征、血管彎征以及灶內新生血管等影像特征。而且病灶過于分散,又呈斑點狀。再加上鄰近肺部胸膜下有類似病灶,所以考慮感染性病灶可能性大些。當然判斷良惡性,對于有過隨訪的病灶,前后對比非常重要。
我們再來看看他之前的片子:
病灶2018年時與現在比,變化并不大。次病灶雖小,倒同樣當時也有了,要考慮是像不典型增生或肺泡上皮增生的。
我的意見:
你大的這個病灶是散在點狀的,沒有聚集性,整體輪廓較清楚,最近的與最早時的相比基本上沒有明顯進展,我感覺傾向良性的感染性病灶(慢性炎),萬一真惡性,至少也是沒有進展的,風險并不大,能再隨訪;小的病灶是磨玻璃結節,瘤肺邊界較清,持續存在,考慮以不典型增生可能性較大,但同樣一是沒有進展,二是還很小,沒有風險,也是能隨訪的。
總體上,我覺得可以半年到一年復查隨訪,真有進展再來考慮干預事宜。以上意見供參考!
感悟:
這種較為散在,點狀,相對又在較為局限區域內的肺部陰影最難判斷良性還是惡性,因為符合惡性的是:隨訪持續存在不吸收、整體輪廓較清、表面不平有分葉、部分包含血管走行或進入。
但不符合惡性最重要的一條是病灶不是連成片的磨玻璃,而斑斑點點狀的,這與惡性是不太符合。這個時候怎么辦?其實我們應該換個角度看問題:不要糾結于最后到底是不是惡性,而是看它隨訪中有沒有進展,以風險大小來決定隨訪還是干預!
就如此例,從2018年到現在2022年,四年了都幾乎沒有顯著進展(范圍稍微大點價值有限,炎性也可能向邊上有所發展),至少危險性并不大,那么讓時間來決定,來告訴我們它到底會不會進展就可以。按時復查,如果惡性特征越來越明顯,那么就干預切除;如果一直不變就一直隨訪,并可逐漸延長隨訪間隔。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