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發生在胃部黏膜的惡性腫瘤,癌細胞除了在胃壁生長,還會通過血液及淋巴系統向身體的其他臟器轉移。甲胎蛋白(AFP)陽性的胃癌是一種比較罕見的胃癌(AFPGC),占所有胃癌的1.3-15%,這些患者血清里的甲胎蛋白濃度大于20ng/ml,或者是免疫組化染色是陽性。
與其他類型的胃癌相比,甲胎蛋白陽性的胃癌預后較差,容易向肝部和淋巴結轉移。目前的治療措施包括手術、化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免疫治療可以參考的指標是PD-L1蛋白表達、微衛星不穩定性、腫瘤突變負荷(TMB)。
目前,胃癌的一線治療一般采用PD-1抑制劑納武利尤單抗聯合化療,國產PD-1抑制劑替雷利珠單抗暫時沒被獲批用于胃癌治療。下文的治療案例中,一名甲胎蛋白陽性的胃癌患者,在微衛星穩定性的情況下,通過使用PD-1抑制劑替雷利珠單抗聯合抗血管生成藥物阿帕替尼,實現了可見病灶全部消失,達到完全緩解,我們一起來看看。
多處轉移的胃癌患者
2019年8月,一名69歲的男子因上腹疼痛而入院就診,患者有2型糖尿病。患者的癌胚抗原CEA達到了117.2ng/mL(正常參考值5ng/mL),甲胎蛋白達到了131.6ng/mL(正常參考值7ng/mL)。
2019年8月29日,腹部和盆腔的增強CT掃描顯示胃部、胃周邊、腸系膜移動區、腹膜后區有多發的淋巴結腫大。內鏡檢查顯示為胃竇潰瘍,胃鏡的病理顯示是胃竇腺癌,部分印戒細胞癌分化,腫瘤被確診為甲胎蛋白陽性胃癌。免疫組化檢測顯示沒有基因錯配修復缺陷(也就是微衛星是穩定型的)。PD-L1表達不是強陽性。
圖1.病情確診的時候相應的檢查結果
如上圖所示,患者進行了PET-CT的影像學檢查,發現胃竇區域胃壁不均勻增厚,有比較高的示蹤劑吸收數值,因此考慮到有多處轉移的情況。
第一階段治療:化療
患者首次的治療是化療,使用的藥物組合是奧沙利鉑聯合S-1,經過四個周期的標準化療之后臨床評估病情穩定。第五個治療周期開始加上了白蛋白紫杉醇聯合奧沙利鉑,但是后面因貧血而停藥。
在2020年1月12日至2020年2月26日,患者又分別進行了第六、第七和第八個周期的化療,用藥為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和S-1。在第八個治療周期時,患者的病情出現了進展,表現為淋巴結腫大,病灶開始轉移到了腎盂、輸尿管等,腫瘤標志物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也出現了增加。
第二階段治療:免疫治療和抗血管生成靶向藥聯合
2020年3月23日,由于化療治療效果有限,患者開始使用PD-1抑制劑替雷利珠單抗,聯合抗血管生成靶向藥阿帕替尼。治療三個周期后,部分轉移灶開始縮小。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腫瘤標志物明顯降低,臨床評估為部分緩解。
圖2. 多處轉移的腫瘤病灶,最終消失
2020年12月,患者的腎積水完全消失,2021年4月,內鏡檢查顯示胃部腫瘤和腹腔內轉移瘤都消失了,患者達到了完全緩解。到現在為止,患者通過這個聯合治療方案,已經達到了24個月的無進展生存期,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圖3. 腫瘤標志物的變化情況
啟示
在這個治療案例中,患者經過幾個療程的化療,病情出現了進展。后期使用PD-1抑制劑替雷利珠單抗聯合阿帕替尼,達到了完全緩解。
化療雖然在治療過程中效果有限,但對后期的治療可能起到了一定的助益作用。化療將腫瘤病灶打散,有了更多的腫瘤細胞抗原,才能使后期的治療迅速起效。雖然化療會導致患者的體質和免疫力有所下降,但從總體而言,目前還是建議不要輕易放棄一線標準化療。
如果患者的一線治療、或者其他的治療方式導致病情進展,不能控制,我們也要積極思辨,多了解或嘗試其他的治療方式,把握更多的機會。
此外監控胃癌的復發或疑似存在早期胃癌的相關癥狀,一個比較有效的檢測技術是相關基因的甲基化,這項技術比血液循環腫瘤DNA(ctDNA)要靈敏,且價格較低。
參考文獻:
Jinyu Xiang, et al., Complete remission of alpha-fetoprotein-producing gastric cancer by combined tislelizumab-apatinib treatment of a patient with proficient mismatch repair: a case report, 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 (2022) 20:289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