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筆者從不同渠道接觸了3例誤入歧途的腫瘤病友,有一個相似之處,那就是:接受了無謂甚至錯誤的外科手術。這三個案例很有代表性,本文在保護患者隱私的前提下,做一個簡單的分享和述評。
【案例一】
一個六十多歲的中老年男性患者,通過胃鏡、CT等檢查已經基本明確是一個晚期胃癌,合并有腹膜種植性轉移以及腹腔多發淋巴結轉移(其中幾顆腫大淋巴結壓迫了膽總管,導致膽汁引流不暢,病人表現為黃疸和肝功能異常)。
就是這樣一個晚期復雜的胃癌患者,當地醫院居然馬不停蹄地做了手術,把部分胃切了,同時取了幾個腹壁結節送病理,然后腹腔依然殘留大量的轉移淋巴結,患者黃疸、肝功能異常并未解決,而且從2021年11月2號手術到2021年11月20日患者出院時還新增了肺部感染等一系列手術并發癥。
這樣一種針對晚期癌癥患者實施的野蠻手術,在大城市的頂尖三甲醫院已經很少見,但是在國內眾多的基層醫院依然時不時發生。
這樣一種危險的情況,甚至讓時任上海瑞金醫院院長、胃癌領域全國頂尖外科教授朱正剛教授痛心疾首,多次在多個場合呼吁“晚期胃癌患者別開刀,開一個死一個”。
四五年過去了,朱院長的大聲疾呼,依然沒有抵擋住國內基層醫院針對晚期癌癥患者盲目的手術,依然沒有徹底阻止掉廣大腫瘤病友及其家屬對開刀的盲目追求。
不少病友錯誤地認為任何時候,開刀把腫瘤切掉一定對緩解病情有好處;反過來,如果醫生不愿意給腫瘤病人開刀,那就意味著自己已經無可救藥、只能等死了。
正是這種極端錯誤卻根深蒂固的觀念,影響著為數眾多的腫瘤病人,同時也毒害這一小部分外科醫生,從而時不時能遇到晚期癌癥患者胡亂開刀,結果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案例二】
某局部晚期膽管癌病友,由于黃疸就診于基層醫院,查了腹部CT初步判斷為肝門部膽管癌。在尚未完善其他檢查(比如全身影像學檢查、心肺功能評估等等)的情況下,家屬心急如焚,當即要求當地醫院給患者開刀。
主管醫生建議轉上級醫院進一步檢查后再做決定,家屬帶著病人的資料到了某三甲醫院就診,醫生建議病人來院完全全面評估,然后根據結果再安排治療,并坦承告知整個過程大約需要2-3周左右的時間。
病人和家屬更加焦慮暴躁,不斷聯系各路朋友和朋友的朋友,終于遇到“好心人”,牽線聯系了某三甲醫院的大牌教授次日就到患者所在的基層醫院,實施了手術。
手術治療后1周,就出現了嚴重的膽瘺、胰瘺,高燒不退,痛苦萬分。此后輾轉多家醫院,不間斷地處理手術并發癥,效果不佳,最終在手術后2個多月不到,由于多器官衰竭和感染性休克含恨離世。
“磨刀不誤砍柴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不少的確適合手術治療的病人,由于太過心急,尚未完善全身檢查和手術前的準備工作,倉促上臺,也是釀成悲劇的高危因素。這類案例,數不勝數,但依然很難改變國內腫瘤病友“恨不得當天就開刀”的急迫心理。
【案例三】
第三個案例,是近年來免疫治療如火如荼推進后,隨之而來的一種現象。那就是外科醫生的膽子越來越大,一部分原本不可手術的局部晚期(通常是3期)實體瘤(比如肺癌、食管癌、肝癌等)患者,近年來外科醫生會鼓勵病人先試一試免疫治療聯合化療(稱之為新輔助免疫治療或者說轉化性治療),若干個療程的免疫治療聯合化療打下去以后,腫瘤如果縮小了、降期了,然后就轉變成可以開刀的患者,這時候再給病人做外科手術,徹底切除腫瘤,這樣一來自然是皆大歡喜、患者千恩萬謝。
但是,外科醫生沒有告訴病人或者病人及其家屬并未引起重視的另一種情況是,原本就不可手術的3期實體瘤患者,接受了免疫聯合化療后,腫瘤不僅沒有縮小反而增大增多了,從而不僅變得更加不能手術,甚至徹底變成了4期,大多不再適合接受根治性放化療了,從原本具有一定治愈可能性的3期徹底變成了幾乎不可治愈的4期,這就是“偷雞不成蝕把米”、“聰明反被聰明誤”了。
事實上,目前對于絕大多數實體瘤而言,即使是免疫聯合化療,有效率依然徘徊在50%左右。言外之意,對于一開始不可手術的3期癌癥患者,如果先接受了所謂的新輔助免疫聯合化療,大約有一半左右的可能性,腫瘤并不會縮小,甚至是反而增大增多的,這種風險性一定要提前高度重視(當然,一部分喜歡拿自己和親人的生命來賭博的病友,另當別論)。
此外,對于相當一部分癌種(比如食管癌、肺癌),局部晚期(3期)的病人,接受手術切除和根治性放化療,本身療效就是相當的,治愈率本來就是相似的——也就是說,一個局部晚期的肺癌、食管癌患者, 如果一開始就選擇了根治性放化療,那么他能獲得的療效本來就已經和新輔助治療后再手術所能獲得的療效是一樣的。
這部分病友,又何必一定要去冒著新輔助治療后萬一腫瘤不退縮反而進展為4期不可治愈的風險呢?
下圖展示了國內外截止目前開展的多項大型多中心3期臨床試驗,對比手術和放化療,治療3期肺癌患者的療效和生存期,無一例外,兩者其實是沒有統計學差異的(EORTC08941研究中,放化療組中位生存期17.5個月,數字上還比手術組的16.4個月更長;ESPATUE研究中,放化療組的5年生存率44%,數字上也比手術組的40%,更高。當然,兩者均無統計學差異)。
那么,執著于風險更高甚至有一半可能性變成4期風險的所謂“新輔助治療”,意義又有多大呢?歸根結底,還是中國病人普遍迷信外科手術。
綜上所述:
- 早期癌癥,不急于開刀(做好充分的術前評估和術前檢查);
- 中晚期癌癥,不執著于開刀(大多數癌種,3期患者,手術和根治性放化療,療效是一樣的);
- 晚期癌癥,不盲目開刀(絕大多數時候,外科手術對晚期癌癥患者沒有好處,甚至有害)。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